民俗抢救十分紧迫 古老文化也能推动产业发展(2)
2011-05-23 16:19
笔者认为,要使民间民俗文化得到更好抢救和保护,必须以民间文化为依托,把民间民俗文化资源转化成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竞争力,才能使民间民俗文化
笔者认为,要使民间民俗文化得到更好抢救和保护,必须以民间文化为依托,把民间民俗文化资源转化成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竞争力,才能使民间民俗文化保护与发展形成“源头活水”的良性循环。
任何文化资源,必须通过整合、加工、提炼,使其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所需要的文化产品。所以,民间民俗文化抢救保护下来后,想要继续发挥作用,必须经历现代文化产业的转换,即便有阵痛也决不能有丝毫犹豫。只有通过产业化形式再创造,才能使抢救和保护的民间民俗文化生存下来,并不断地发展和壮大。
文化产业与工业产业不同,它所依赖的资源可以反复使用,并不会用一点少一点,相反文化矿藏可能会越挖越多、越用越活。但作为内容的文化拒绝模仿和复制,欢迎创造和再创新,如赣南客家民歌《长歌》,在红军时期苏区军民通过重新填词进行再创造,而作曲家朱正本在《长歌》基础上又创新创作歌曲《十送红军》,作为电视剧《长征》的片尾曲广为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吸附力与文化扩张力。反过来,以复制技术和商业传播为基本内涵的文化产业,不仅为了利润动机而渗透文化原创环节,推动文化发展,也对客家民间音乐的保护和推动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民间民俗文化资源以其纯真、质朴、优美的特色受到世人的青睐与关注。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民间民俗文化产品特别是民间工艺品,也在抢救和保护中走向产业化和市场化。这既是大势所趋,也是抢救和保护民间民俗文化的内在要求。
民间民俗文化的抢救与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产业化运作,民间民俗文化才能真正地抢救和保护下来,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以继承发展,焕发生机和活力。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