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评论 >

传统节日的困境与出路

2011-06-01 10:16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张 勃
近年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下,已呈衰微之势的传统节日正迅速走向复兴。

  近年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下,已呈衰微之势的传统节日正迅速走向复兴。然而,一部分传统节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获得法定假期,并不意味着它们的存在现状已经满足人们的期待,也不意味着它们已经发挥了理应具有的功能。依笔者看来,“非常性”的缺失,是传统节日仍然未能突破困境的重要原因。

 
节日的“非常性”
 
节日是一个与时间密切相关的概念,通过其“非常性”与平常日子区别开来,并获得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国传统节日的“非常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名称的特殊性。传统节日都有属于自己的专称,如春节、元宵节等,这些专称在很大程度上含有该节日的性质、特点、意义和活动。比如元宵节就表明这个节日所在的时间是年中第一个月圆之日,它的另一个专称灯节,则表明张灯、玩灯是这个节日的重要习俗活动。
 
第二,活动的特殊性。传统节日里总是要举行约定俗成的活动,主要包括异于常日的饮食、服饰、交往范围,以及多种常日里少有的祀神、祭祖或巫术等仪式活动。
 
第三,活动空间的特殊性。任何活动都涉及空间,节日里人的活动空间不同于常日,往往是对常日活动空间的“非常化”和“边缘化”。一方面,人们将常日活动空间进行整饬和修饰,使其异于常日。比如春节期间要扫房子,贴春联、福字,挂过门笺。另一方面,常日的活动空间以家和工作场所为中心,节日里工作场所被非常明显地边缘化了,家也往往部分丧失了活动空间中心的位置。比如明代的北京人,燕九节(正月十九)耍燕九要到白云观,清明节踏青要到高梁桥,七月十五放河灯要到水关、泡子河,九月九日登高要到香山诸山、法藏寺等处。
 
第四,在具有特殊意义的“非常”时间、“非常”空间里举行“非常”的习俗活动,人们通常会产生强烈的异于常日的“非常”体验和情感。王维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明证。当“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人“遥想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时候,他的心中升起了无限的怀念,这正是与常日不同的体验与情感。
 
“非常性”缺失—— 当前传统节日的困境
 
“非常性”是节日的本质规定性。节日的“非常性”,使人们超出对常日的单调注视,使个体通过各种习俗活动展开与神灵、祖先、自然的接触与对话,表达对“我”之外世界的敬畏、感恩与期待。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由于近一个世纪以来各种因素的作用,传统节日的“非常性”已经大大淡化,乃至部分或完全消失。这些因素包括科学主义盛行改变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节日时间的神圣性、具有信仰色彩的节俗活动被质疑;科学技术、交通设施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改变了人类的生存处境和生活心态,许多人已经丧失与自然、祖先进行对话的内在需求。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