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评论 >

端午节的八种文化传统

2011-06-07 09:3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苑 利
端午节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对中华民族来说,端午节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近年来,保护和传承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节日文化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端午节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对中华民族来说,端午节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近年来,保护和传承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节日文化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保护端午节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迅速崛起的东方大国来说究竟具有怎样的价值?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举全国之力来保护端午节呢?
 
包粽子—饮食文化
 
端午是传承中国南方优秀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端午节起源于南方,其食俗以粽子为代表,这一点与以传承北方食俗为主要内容的立春、中秋、除夕等传统节日有着本质的区别。而各地根据自己特产与习俗的不同,生产出的形形色色的粽子——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以及按惯例在端午期间饮用的具有杀菌驱虫解五毒功效的雄黄酒,具有避邪禳毒、祛病强身功能的菖蒲酒,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华饮食文化的谱系,在保护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性,进而保护人类饮食文化的多样性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避邪衣—服饰文化
 
端午是传承中华服饰文化的重要载体。因为端午是“恶日”,这就产生了为躲避这个“恶日”而特别制作出来的节日服装服饰。这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绣有蝎子、蛇、蜈蚣、蜘蛛、蟾蜍这五种毒虫的形形色色的五毒衣。在饰物方面,妇女发髻上佩戴的金银丝做成的健人,系在臂膀、挂于项颈、饰于胸前的长命缕,系在腰间的香囊等,都具有很重要的审美价值。
 
“躲端五”—沟通人际
 
端午节是沟通人际关系的重要桥梁。因端午性“恶”,历史上,这天也是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娘家“躲端五”的日子。这些民俗在歧视出嫁女子的封建宗法制社会中,对于重构出嫁女子与娘家关系方面,显然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实,端午所重构的远远不止是这一种关系,盛大的划龙舟仪式在构建村落地缘关系、邻里关系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对于以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来说,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启迪。
 
雕龙凤—手工技艺
 
端午是传承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要载体。每当端午到来之时,人们都会请上各业匠师,雕龙刻凤,描金涂银,为自己的龙舟打扮一番。可以说,龙舟是民间体育活动中造型最为复杂、用色最为丰富的道具之一,它不但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同时也为我们保留下了许多神秘的驱邪避瘟符号,对我们解读中国远古文化具有重要帮助。而这些古老技艺的传承,也为中国民间社会彩扎业、搭棚业、木雕业、描金业、印染业的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
 
救诗人—中华道德
 
端午同时也是传承中华传统道德、传统伦理的重要载体。端午虽脱胎于仪式,但在后来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附会上了许多时代精神。这些时代精神通过传说故事传承,并最终转化为整个民族或是整个地域的集体意识。如东汉时流传的曹娥救父传说,南朝时流传的划龙舟救屈原传说,吴越时期流传的划龙舟营救伍子胥传说等等,显然都与历代统治者试图通过某种民俗活动来推行传统教化政治意图有关。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今天,通过传统节日来弘扬传统道德,张扬民族正气,显然有它的现实意义。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