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雕塑:一场生活与艺术的游戏(2)
2011-07-05 15:20
3 问:如何与城市相匹配? 我认为公共雕塑的责任就在于给某一个地方赋予标记,给那里一个定义,让人们可以自由进入。在荷兰一座新兴城市的扩建工程
3问:如何与城市相匹配?
“我认为公共雕塑的责任就在于给某一个地方赋予标记,给那里一个定义,让人们可以自由进入。”在荷兰一座新兴城市的扩建工程中,有个地方很像农庄。为了让它更像这个新兴城市的市中心,卡泽在市中心的入口处做了一个标志。这个有着奇怪外形的雕塑,乍一看让人很费解,却有许多小朋友在旁边玩耍。卡泽解释说:“村庄里原来有蛇,城市改建工程使自行车遍布每个角落,所以我做了一个自行车把大蟒蛇吞下去的场景,这是我从《小王子》中获取的灵感。”
4问:如何根据环境创作?
在上海,卡泽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雕塑。雕塑所在地是原来上海造船厂的入口,周围是浦东著名的金融中心,包括上海金融街的一期工程以及紧邻黄浦江的双子塔。卡泽以白玉兰树为原型,让树结出许多人参果一样的果实,大小不同。“白玉兰是上海市花,结出的果实意指上海的白领们。”
卡泽还给位于上海金融中心的一家会所做了一座雕塑。为了营造会所的概念,卡泽在雕塑的银山上做了两个人物。有意思的是,如果朝会所方向看,感觉是大人环抱着小孩儿,如果朝着城市方向看,则是小孩儿搂着大人。卡泽说,做这个雕塑的初衷就是为了挡住会所前的通风井,“通风井非常煞风景,又没办法挪走,只能在通风井的门口造个山,把它挡起来。”
5问:如何对待不同理解?
对许多艺术家来说,权衡自己的设计理念和需求方的要求,是件很困难的事,“从技术层面来说,一件作品,特别是公共雕塑,要好看,还要保证10年、20年的使用期。从视觉艺术角度看,作品的灵感可以来源于任何地方,我们也要打开思路,接受各种意见和批评,权衡其是否会帮助创作。”
面对一件艺术品,不仅仅是需求方会对作品的含义产生误解,即使是大众,也会根据自己的感受对作品产生各种各样的理解。对此,作者是否愿意以文字或讲解的方式,表达创作初衷呢?“不管是画家、雕塑家,还是音乐家,他们的作品传达出的含义,对观众来说是不定的。”卡泽说,如果有人看到作品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艺术家只需要回答“对”、“很好”、“没错”。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