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如何学会与古城墙为邻 敬畏心是护城之道(2)
2011-08-04 15:46
2010 年 4 月,云南大理为扩建公路,将唐代南诏国龙首关城墙挖出一个大缺口,被媒体称为古城墙挡住忽必烈,却挡不住拆迁,而仅剩的几段城墙也摇摇欲
2010年4月,云南大理为扩建公路,将唐代南诏国龙首关城墙挖出一个大缺口,被媒体称为“古城墙挡住忽必烈,却挡不住拆迁”,而仅剩的几段城墙也摇摇欲坠……
中国城墙虽然有6000年历史,但是真正的文化转型不过30年——提高全社会,尤其城市建设决策者对古城墙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迫在眉睫!
它们被肆意拆落时,城市的历史文脉随着被切断——
古城墙不仅是一堵墙
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既有“城”,也有“市”。如今,这样的城市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凤毛麟角了。仅存的如中国平遥和西安、德国奎德林堡、意大利卢卡……德国汉学家凯瑟琳女士曾问我:为什么从城市中单拿出城墙来做研究?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对此问的回答会丰富人们对城墙的认识。
泱泱中华文明数千年,除了住房,中国建筑历史最悠久的就是城墙。未来,人们不会再度兴建这种建筑,而中国历史上的古城墙又仅留不到1/10!对现存的古城墙,亟须开展全方位的保护和研究。城墙,是古代城市的标志,也是研究城市发展的独特角度。对中国城墙的描述,自古以来就大量地出现在正史、方志、野史、文学作品或绘图绘画中,并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为都城学、规划学、军事学、建筑学、方志学等多门学科所研究——这说明城墙并非一堵“墙”那么简单,它蕴涵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基础。可以说,每一座古城墙,都是一本厚重的大书,每一块城砖、每一座城门、每一段护城河,都是这本大书中的一行一页。面对如此的中国城墙,当心存好奇和敬畏!
2005年初,听说凤阳兴建明中都遗址公园,投资达数千万元,很是高兴。这意味着这段残缺而珍贵的城墙终于可以得到妥善的维修和展示。但是不久,传来一个坏消息:刚建成的午门左右两阙的墙体先后坍塌。在当地政府网站的论坛里,出现了《凤阳人哭古城》、《坍塌的城墙》等大量文字和图片。当我再次前往考察时,记忆中的午门已经面目全非:新烧制的城砖和煞白的灰浆,构成一幅十分扎眼的黑白木刻画,600年的厚重苍凉感全部消失;新建而坍塌的两阙墙体,似乎在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诉说着古城墙对修城人的愤懑……
把古城墙视为简单的一堵墙,就会肆意拆除侵占它,随意复建改建它,任意将它修旧如新。要知道,我们所拆掉或翻新的绝不是一堵墙,而是在切断或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