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评论 >

中国文学在退步 沉默的背后是绝望(2)

2011-08-12 08:59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周怀宗
作用从来都是相互的,当培育文化的土壤失去,文人们也随之变化。文学的功能,一是教化,所谓文以载道,用文学来讲道理,教育人。另一个是写作者心


  作用从来都是相互的,当培育文化的土壤失去,文人们也随之变化。文学的功能,一是教化,所谓文以载道,用文学来讲道理,教育人。另一个是写作者心灵的流露,自我的表达。但是在今天,这两个功能显然都失去了。哲夫说,一方面,文人开始躲避崇高,排斥理想。所以有人提出只写死去的,不写活着的。因为活人太多变,写一个人好,结果突然发现他出事了,整个人都被否定了。另一方面,文人相轻,各自为政,既不关注世界文学的发展,也不互相交流。

  文学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就可以的,哲夫说:“现实没有办法关注,因为这个社会太多变了,所以文人干脆自扫门前雪,给自己一点点小安慰就满足了,甚至变成鲁迅说的血馒头后面的那些人。”

  沉默的背后是绝望

  商业化、庸俗化,封闭、落后。文学的今天如此尴尬,它的明天,又会是何等冷落?

哲夫说:“时代在发展,但是文化却在退化,变得商业化、快餐化、庸俗化,可见的未来,这种趋势可能更加严重和可怕,文学变成商业,变成眼球经济。”

  早有人宣布,文学已死,作家们则少有反驳。哲夫说:“自从仓颉造字,印刷术行于世,便派生了写书人和读书人。所以文学不会泯灭,但是肯定会萧条。正如有人评价的‘我们向世界初步显示了我们的巨大能量和广阔未来。这在经济的层面上,当然具有一定的根据。这也许是事实,或必将是事实。但在文化的意义上,却是一种十足的幻觉。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我们的文化遭到了失败’。”

  在今天,沉默的不仅仅是文学,还有文人。对于文学出路的争执和讨论,总是出现在作家之外的人群中间,反倒是很多久已成名的作家们,不见他们的探讨。不过,文人们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小世界里,并非意味着他们没有想法。实际上,文学的出路在哪里?每个人都想,但是每个人都不说,这不说背后,其实是绝望。有争论并不可怕,有批评也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正是这种万马齐喑的局面。

  晨报记者 周怀宗
 

(责任编辑:柑柠凤仪)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