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
千里马等待伯乐,伯乐寻找千里马,但两者常常错过了碰不到,就像眼睛看不到耳朵。
除掉少数心胸狭隘的,组织领导者无不求才若渴。人才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但广招人才不难,还要识才。把庸才当做人才,只会换来“捡到篮子里就是菜”之讥。
是英雄,必然识英雄
怎么知道谁是人才?说来复杂,最简单的一个判定方法是:人才推荐的人,通常就是人才。
有些人虽然才分很高,但是善妒,他不见得甘于推举其他人才,但只要肯推荐,英雄识英雄,推荐来的必然是英雄。
三国时代,刘备麾下的诸葛亮、庞统等谋士,都是获推荐而来。孙权的重要谋士鲁肃,也是这么得来的。
推荐鲁肃这位人才给孙权的,是另一位人才周瑜。劝鲁肃到孙权麾下“应征”的,也是周瑜。周瑜在千里马和伯乐之间,成功地扮演了一次人才供需的中介角色。
鲁肃,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人(今安徽),出生时父亲就死了。鲁肃体格魁梧,好使奇计,学过击剑、骑射,还招聚一批年轻人,管吃管住,在山里讲武习兵,俨然私人部队。他家很有钱,想必是祖产吧,但他这个有钱人一点也不吝啬,在乱世中,经常周济穷人,不惜变卖家产,颇受乡人敬爱。
周瑜当居巢县长时,久闻鲁肃大名。某日,带着数百人去拜访他,顺便求助一些兵粮。鲁肃家里有两仓的米,慷慨地让给周瑜一仓,毫不吝惜。周瑜非常感动,更加肯定鲁肃决非等闲之辈,两人结为好友。
鲁肃声名远播,袁术听说了,也来延揽他。但鲁肃发现袁术治理无术,不是个人才,便带领一百多人,去居巢县找周瑜。
周瑜当时也在袁术底下任职,但周瑜一表人才怎不知袁术不堪扶持?原来袁术想任用周瑜为将军,周瑜认为袁术不是打天下的料,拒绝了,只要求当个小小的县长。
周瑜心中另有明主,那就是孙策。
孙策和周瑜同年,私交很好,亲如兄弟。周瑜窝在居巢县,时机成熟了后,便渡江去和孙策会合。鲁肃于是跟着周瑜过江。
不料,没多久鲁肃的祖母过世。鲁肃回老家办丧事,朋友写信给他,劝他投靠一位叫郑宝的人。此人以土地肥沃的巢湖为据点,招兵买马,已有一万多人跟随。鲁肃答应了。
但周瑜力劝鲁肃,不要投靠郑宝。他引用汉朝马援回汉光武帝的一句话来劝鲁肃:“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这句话的意思,换成现在的话就是:不光是老板找好员工,员工也要找好老板。
谁是好老板?周瑜推荐孙权。
当时,孙策已经过世,弟弟孙权刚刚继承事业,正在广招贤士。周瑜同时告诉鲁肃:“我听前代贤哲秘论说,未来承受天命,代替刘家(汉朝皇帝姓刘)的,一定在东南方。(显然,预卜是错误的)因此,到东南发展,投靠孙权是正确的决定。”
“这是攀龙附凤,大展才华的好机会。”周瑜总结说。
潇洒的周瑜,分析事理一向有条有理。加上周瑜先前已把鲁肃的母亲接到吴地安居,鲁肃没有后顾之忧,因此听从了周瑜的话。这一年,鲁肃二十九岁。
攀龙附凤,一展才华
周瑜在孙权面前,特别推举鲁肃说,鲁肃的才能,最符合时代需要,应该重用他。
后来,孙权在接见众宾客时,特别留意到鲁肃。宾客告退后,孙权请鲁肃单独留下来,两人一番密谈,鲁肃提出孙权未来发展的对策:“鼎足江东,铲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之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孙权听了大为高兴。
另一名参谋张昭不太高兴,他看鲁肃很不顺眼,曾警告孙权说,鲁肃年轻心粗,不可用。但孙权不但不听,反而更加重用鲁肃。
在赤壁之战爆发前,听说曹操大军东来,孙权召集幕僚,讨论和或战。大家一面倒地认为,曹操太强了,打不过,应该敞开大门迎接曹操。鲁肃闷不吭声,孙权也未下结论。后来,孙权起身换衣服,鲁肃追到廊下,孙权知道鲁肃一定有话要说,拉起鲁肃的手,问道:“您要对我说什么?”
四下无人,鲁肃这才说出意见:“刚才众人的意见,只会坏了将军您的大事,不能再和他们讨论了。怎么说?我鲁肃大可迎降曹操,将军您却不行。我投降,他还可能让我回老乡,当个地方小官,自由自在,而将军呢?曹操会把您摆在什么位置?请早点定夺,不可以采用这些人的主张。”
孙权一想也是啊,曹操怎么可能留用或重用孙权这一方之首?于是孙权听从鲁肃的建议,决定迎战曹操。鲁肃并且劝孙权,把驻守在外的周瑜请回来共商大事。
幸亏鲁肃,让孙权做正确的决断。事后证明,鲁肃的看法是对的。孙权能得到鲁肃这种人才,鲁肃能找到孙权这种老板,靠的就是周瑜的穿梭引介。
良臣择主而仕,良禽择木而栖。以前人家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现在工商社会,男女都怕入错行,即使对了行,也怕进错公司,跟错老板。
周瑜用“攀龙附凤”来劝鲁肃投靠孙权,因为他知道,跟错主子,再好的才华也会被糟蹋。赖兹和屈特说得对,身处于即将下沉的泰坦尼克号,再高明的泳技也没用。
若非孙权,鲁肃的意见不见得会被采纳,即使张昭中伤,也不能摇撼孙权对鲁肃的信任。
用对人才,组织才有未来;跟对主子,个人才有前途。
(责任编辑:萧山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