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事 >

从古代士子身上感受诤谏之益

2009-11-21 16:3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当亲人、朋友,或是领导、下属,愿意给我们真诚的规劝时,我们能否接受并改正?倘若不能受谏,还心怀疑恨,那纵有这样的谏友,也会舍我们而去。

孔夫子有一次对弟子们教导说道:

好药尝起来虽然苦,它却有利于治病;诚恳的规劝,听起来虽然不悦耳,却能帮助我们改正错误。商汤、周武王因为有忠诚又敢于劝谏的臣子,使得国家更加昌盛;夏桀、商纣不能听受善言,又有盲目恭顺的臣下,便加速了它的灭亡。

如果说,君主没有正直善谏的忠臣,父亲没有至诚规劝的儿子,哥哥没有劝谏的弟弟,个人没有敢于规过的朋友,而能够一生不犯错误,是从来没有的。

所以说:君主有过失时,臣下能够补救;父亲有过失时,儿子能够补救;哥哥有了过失,弟弟可以补救;而自己有了错误,朋友便能帮助我们及时纠正。

这样,国家便不会有危亡的迹象,家庭也不会有悖乱的丑闻,父子兄弟间不会失去礼节,能够保持着伦常的大道,而朋友之间的友谊,也得以永恒地保持了。

人一生中,谁能不犯错?有些错,我们能发现,并加以改正;但有些错,我们却难以发觉。

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曾子日日三省其身,谨言慎行,仍会发现自己的错误;倘若我们对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似他们谨慎,此时,身边有一位以诚相待,肯直言相劝的朋友,确是我们莫大的福气。古有云:“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

然而,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当亲人、朋友,或是领导、下属,愿意给我们真诚的规劝时,我们能否接受并改正?倘若不能受谏,还心怀疑恨,那纵有这样的谏友,也会舍我们而去。这正如《弟子规》上所言的:“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再者,对于劝谏者本身,如何使被劝谏者能欢喜接受善意的劝谏,以避免他犯下过错,这也需要智慧。

《弟子规》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是劝谏的善良存心与善巧方便。

古又有云:“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劝谏之时,也须注意场合,应在私下劝谏,以免受谏者觉得颜面有失;在言词,也应至诚恳切,不可犀利,也不要不留余地。

这样,当受谏者感受到劝谏者对自己的真诚时,能够更好地帮助他接受劝谏,加以改正,免致他做出无法弥补的错事而有所遗憾。

(责任编辑:水性人生)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