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事 >

古代中国经营管理之神——王莽(上)

2009-12-11 11:17
来源:中国CEO网 作者:佚名
其实,从王莽个人奋斗的经历来看,他绝非坊间小白领想象的那般不堪。王莽学问广博,好古尚学,言必称礼,是个地道的儒生出身,他因此可以说是历史上唯一一个通过夺取政权坐

王莽和他的短命的帝国,历来被研究历史的人作为失败者唾弃,然而这些人之所以有成见,无视王莽政治生涯的很多神奇之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内心里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所谓“正宗”的概念:这些人虽然生活在现代,骨子里却还有汉唐“正室”遗老遗少的余孽在作祟,王莽作为汉朝宗室的外戚而篡国,是为不忠,王莽新朝改制不久,即便宣告亡国,是为无能,因此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王莽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加失败者。如果硬要从他身上学习什么的话,也只能用一句“以史为鉴”,将他打入提供教训以免后来者重蹈覆辙的队伍中去。

其实,从王莽个人奋斗的经历来看,他绝非坊间小白领想象的那般不堪。王莽学问广博,好古尚学,言必称礼,是个地道的儒生出身,他因此可以说是历史上唯一一个通过夺取政权坐上皇帝宝座的知识分子。大家都记得“他老人家”的那句名言: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王莽的例子就是对这句名言的一个反证。王莽先生作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喝墨水的秀才,一不靠宫廷政变,二不靠兵变,走的完全是和平崛起的道路,不但夺权成功,而且这其中的过程还显得那么温文尔雅,不失斯文,在我们今天看来只能用“漂亮”或“酷”来形容。

“王莽猜想”

从春秋,战国直到秦朝,政治舞台一直是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或者是一辆没有售票员的公共汽车,鸡鸣狗盗之徒也罢,诸侯霸主也罢,纵横捭阖的大家,替人行刺的勇士,都是谁能耐谁就上,谁挤得上去谁就是好汉。所以春秋战国这几百年里,虽然竞争者太多,乱了规矩,但就象现在的青春偶像剧一样,虽然对传统戏剧理论是个明显的悖离,但是凭着几个纯偶像一点实力没有的人瞎捣鼓一番,也弄出了不小的动静一样,那个自由市场一般的政治舞台,也就一直火爆热闹得很。老庄孔孟,咱们中国人精神上的godfather,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登上历史舞台,扬名立万。这段时间甚至因为牛人太多,以至于有些牛人觉得自己被挤兑得显得不够牛,只恨自己不能晚生几百年呢。

但是到了汉朝,自从西汉王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孔孟之道当作治国之道后,中国政治的历史进程就转了一个大弯,走上了一条奇怪的路。只有学孔孟之道才能当官,相当于给政治这辆公共汽车配了一个售票员,大家没法再像以前那样轮开膀子凭自己的实力往里挤,而必须排队验票上车。

这一点有些类似于今天我们所最乐于讨论的所谓管理学知识,或者再放大一些,全部经济学的知识,都在各种媒体上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提起着。而这些知识,尤其是关于企业管理的知识,基本上全部来自西方,因为他们有比我们长得多的资本主义年代,有着更悠久的资本家剥削(用今天的话来说,是管理)工人的经验,也有着更完备的研究理论体系,因此来自西方的企管理论一统天下,麦肯锡一类的咨询公司,以集大成者的姿态,挥舞着大棒,傲视天下。

而中国的情况,却恰恰相当于董仲舒出现之前的战国,虽然百家争鸣,却没有一家能够脱颖而出,证明自己的理论是最实用最正确最能带领企业走上长治久安的道路的。所以麦肯锡这样的西方学术代表,在中国就成了以下这个故事的主角:

一天,一个农民赶着一群羊在草原上走。

迎面碰到一个人对他说:“我可以告诉你,你的羊群有几只羊。”

他用卫星定位技术和新的网络技术将信息发到总部的数据库……片刻后,他告诉农民共有1460只羊。农民点头称对。随后,他要求农民给他一只羊作为报酬,农民答应了。 不过农民说:“如果我能说出你是哪家公司的,您能否把羊还给我?”那人点头。

农民说:“你是麦肯锡公司的。” 那人很惊讶地问农民是怎么知道的。 农民说:“有三个理由足以让我知道你是麦肯锡公司的:1、我没有请你,你就自己找上门来;2、你告诉了我一个早已知道的东西,还要向我收费;3、一看就知道你一点都不懂我们这一行,你抱的根本不是羊,而是只牧羊犬。”

王莽就象是故事中这个农民一样,他对于一种统治性的思想观点,没有敬畏之心,他审视着它,研究着它,在看穿了这一思想的本质之后,他更懂得如何利用这个观点,为自己服务。

按照“他好我也好”的孔孟之道的新逻辑,要讲究“温良恭俭让”,也就是说,要想上车,光有票是不够的,你得排队;光排队也是不够的,要想达到一个合格的乘客的标准,你还要把自己的位置让给后面的人。如果我们把这一逻辑形象化,我们就会看到在一个公共汽车站,每个人都生拉硬拽的把后面的人往前提,而自己拼命往后挤。这图像有点奇怪,但还不至于毫无道理和根据——你回忆一下我们中国人在酒桌入席时急赤白脸的拼命谦让的混乱情景就会明白,在汉朝那会儿,人们都是这样表现的,都好的有点过分,有点没道理。

王莽从小就读孔孟之道,理解了其中的精髓,他立刻明白,在这个孔孟思潮统治下的汉朝政治上,政治的力场已经发生了逆转,人们在儒家的教育之下,深信只有好人才能当官。而且,王莽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停留在这一定理上,而是基于此作出了一个大胆的推论:如果大家都坚持“温良恭俭让”的逻辑,那个排在队伍最后的人,反而最有可能是第一个上车的人!我们姑且称之为“王莽猜想”。

王莽在他的大部分政治生涯中,都在不遗余力地证明自己这个大胆的猜想,而且证实了自己是对的。我们中国人当中,上点年龄的都知道“哥德巴赫猜想”,那是一个老外提出来,又有陈景润费了多少年的工夫到了最后也没有能够印证出来,停留在离1+1看似只差一步之遥其实仍隔着千山万水的1+2上,望洋兴叹。王莽的猜想虽然没有这个歌德巴赫的那么高难度,但是也已经足够大胆,大胆到也许为此押上自己的性命或者他视若性命的前途。

但是从另一个层面说,按照政治挂帅的原则,王莽猜想应该被归入政治哲学和数理逻辑学得范畴,其理论高度和广度绝对超过哥德巴赫猜想,而且是人家王莽一个人提出来,并且以自己为试验品,在他日后的政治道路上将自己的猜想进行一一地证实,可见王莽是个多么了不起的天才,放在今天,王莽不仅仅是那个用自己的机智讨回了属于自己的羊并寒碜了麦肯锡一顿的老农民,他会成为麦肯锡第一个中国籍总裁!

好人不仅仅是感动自己

天才都会诞生在合适的土壤里,在错误的星球上即便开出最美丽的玫瑰花,也只有一个忧伤而小资的小王子欣赏,不能成大事。王莽的姑姑王政君嫁给了刘家,后来成为皇太后。王氏家族从此开始显赫朝野:王莽的伯伯叔叔都封了侯,但王莽的父亲王曼因为早亡,在八个兄弟当中唯一一个没能封侯,这样,王莽和其他堂兄弟相比处于极末流,也就是政治这条长蛇队伍当中的队尾。

按照《资治通鉴》里的描述,王莽在青年时期,虽然跟皇族有亲戚关系,但跟其他亲戚们比还是相当“寒微”的。换成一般人,也许就没有太多想头了,或者仗着某个得势的叔叔欺行霸市,抢占民女,好像那些古典小说里经常出现的衙内那样,或者就是发发牢骚,愤世嫉俗,感叹天生我才没有用。但王莽自幼就是好学生,熟读孔孟经典,再加上他天才的理解力,居然从黯淡的前景中发现了一条光辉的道路。这说明,读书还是非常有用的。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