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是活的。流水不腐。这是水的又一美德。这一美德引申借鉴到我们企业的立业问题上,就有一个课题需要我们去做,这个课题是:不断地寻找新的立业点,不断地更新为社会服务的方式,不断地寻找"造福人类"的新的途径、新的路子。像水那样在从容不迫的“无为”中始终保持流动的活力。
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呢?因为“水利养万物”是在流动中实现的。死水难济万物,而且水性本不死。而企业呢?企业要能利益万众,这也不是在一个点上就能办到的。再说,水正因为在流动中,所以才保持了自身的活性,不致腐坏。企业也一样,在立业中发展,在发展中立业;不断地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以顺应的姿态,于流变中保持自身活力。
这其中只有一点是不可变的,那就是始终坚持以“造福人类,服务社会”为企业自己的本性。就不像水不能放弃了“水往低处流”的本性一样。企业以其本性的“不变”对应主客观条件的“万变”,这样就能一路流畅,融融通达而又不脱离"道"的轨迹。
为什么必须保持企业的本性不变呢?因为企业的本性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真正本质的导
向。与之相比,所谓“以市场为导向”只能算是谈到了皮毛;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可能产生误导。因为市场变化在这里只能被当作客观条件的演变来看待,企业应当对此做出应变,但这种应变也应出自一个更加本质的立场。因此,应变就是应变,不足以被理解为“导向”。否则,如果企业跟着现象走,丢失了“造福于人类,服务于社会”这个本质,终将会被导向哪里呢?恰恰是晕头转向、无所措手的迷失而已。相反,只要企业坚持自己“造福人类,服务社会”的本性不变,那么,在瞬息万变、眼花缭乱的各种外在变化中,企业恰恰能够始终知道自己的正确航向,不被任何现象所迷惑。所以,我们应当更加给予重视的问题,我认为是怎样赋予企业一个符合人间大道的本性,并将这一本性上升为企业发展的本质导向的问题。对这种“现象导向作用”与“本质导向作用”的不同之处,希望有更多的人士来加以研究。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企业也应当像水那样是一种“活”的存在,企业的“立业”过程,也应当是一种“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象的流变可以丰富多彩、千差万别,但企业的本质不可变。唯其如此,企业在这个“活”的过程中才能始终都有一个本质上的方向;也才能够真的“活”下去。
举例来说,一个企业在一个立业点上立住了脚根,实力扩大(像水的蓄势待发一样);它开始迈出多业并举的一步(像一股水润泽了一块田地,开始向别的田地浸润一样);从雨点到小溪,经过艰苦的流淌,汇聚成以我为主干的江河,多少小溪会涌入你的怀抱之中,而且是自然而成。怎样才能容纳百川、江河?这样才能汇聚多方人才,每一个人才,就是一条小溪;每一个消费者,也是一条小溪。这一步究竟以什么为依据,以什么为导向呢?是冲着高利润?还是依据别的什么?如果是冲着高利润,可以说这个企业就算丢掉了本质。如果这个企业真的从“水之道”中有所领悟,那么它正确的选择应当以是否有利于社稷苍生为依据(就像水流的选择是依据身边什么地方更需要水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坚持以“为人民谋利益”为根本导向,企业的流变式发展才会持守在一条正道上。也才会有从容不迫、稳步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