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事 >

职能相称,量才使用

2010-03-18 11:35
来源: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 作者:郭济兴等
用才必先选才,选才是为了用才。管理者的任务, 就“在于运用每一个人的才干,以当十,以十当百, 发生相乘的效果”(美。杜拉克语).用才是对人管理的核心。

职能相称,量才使用


  用才必先选才,选才是为了用才。管理者的任务, 就“在于运用每一个人的才干,以当十,以十当百, 发生相乘的效果”(美。杜拉克语).用才是对人管理的核心。如果说,管理在理论上是门科学,在实践上是门艺术,对人有效的管理是艺术中的艺术,那么用好人才则是更进一层的艺术中的艺术。因此,管理者必须孜孜以求用才的艺术。
  
  用好人才,一要使用得当,根据一个人才能的方向和大小安排适当的工作,并搞好人才匹配;二是要尽其所能,通过激励充分挖掘人才才能的潜力;三要允许人才在一定情况下的流动。
  
  一部《三国演义》随处可见用才的警句名言和驾驭人才的艺术描写,从而引导现代管理者结合自己企业的实践,去咀嚼,去捉摸,去深思,从正面吸取宝贵的借鉴,从反面引起足够的警觉。
  
  人才的个性差异,不仅表现在能力的类型特点上,而且表现在能力水平上,也就是能力的大小不同。因此恰当地使用人才,还必须视能授权,做到职能相称,既防止大才小用,也要避免小才大用。
  
  刘备把庞统打发到耒阳县当个县令,从用人角度看就是大才小用。诸葛亮、鲁肃均认为庞统“非百里之才”,诸葛亮建议:“凤雏到日,宜即重用。”鲁肃建议:“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刘备却以貌取人,让他当了个小小的县令,由此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一是“大贤若处小任,往往以酒糊涂,倦于视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挫伤了人家的积极性,使人才意志消沉;二是要“负所学”,即辜负了人才所学,造成人才的浪费;三是“终为他人所用,实可借也”(第57回),最后导致人才流失,贻误事业。
  
  《三国演义》还以讥讽嘲笑的笔调,记叙和描写了才微而任重、小才而大用的生活典型。当刘备大军伐吴时,吴国最先是任命孙桓为左都督迎战,结果大败。当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睿派驸马公夏侯楙领兵抵 抗。书中对夏侯楙性格的介绍是“最急,又最吝”,能力上的介绍是:“虽掌兵权,未尝临阵”.魏延评价他是“膏粱子弟,懦弱无谋”,诸葛亮把他比作一只笨鸭。曹睿“却教黄吻掌兵权”,结果一败涂地。夏侯楙本人和王平交战只一回合,便被生擒活捉。
  
  现代的组织管理有一条重要原理,即能级原理。这个原理告诉我们,在现代管理中,人员、制度、机构都有个能量问题,能量大可以运用的本领大,所起的作用大。能量既然有大小之分,就可以进行分组。稳定而充满活力的组织结构,应该是多层次的正三角形。管理者遵循这个原则,就要把具有不同能力的人,安排到相应等级的岗位上去,承担相应的责任,赋予相应的权力,享受相应的物质利益和精神荣誉,各得其所,各谋其政,各掌其权,各负其责,各取其酬,各享其荣。这就象刘备一样,把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安排到军师和丞相的位子上,总揽军政大权,酬其管乐之志,展其盖世之才。
  
  还应该注意的是,能力是个动态的概念。能力的大小,决定于知识的积累,实践的深度、广度以及主观能力发挥的程度。社会实践的需要,教育培训,刻苦自学,都能使一个人的能力获得显着提高。吕蒙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就是这个道理。前面提到的王平,据史书记载:“生长戎旅,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三国志·王平传》),按现在的话说,是个“大老粗”.但他“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在诸葛亮的教育下,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他不断提高了自己的组织指挥和运筹谋划的实际才干,因此成长为一位出色的将领。还有一些人,由于某些原因,比如年老体弱,能力会出现绝对下降,也有的会相对下降。因此管理者必须在动态中实行能级对应,才能实现人才的最佳效能。目前你能力高,你应该登上高能级;今后你能力下降,或者有更高本领的人才涌现出来,你就应该下移到相应的能级中去。我国劳动人事制度中长期存在的“一次定终身”、“铁交椅”、“终身制” “能上不能下”等弊病,凝固了管理活动,窒息了管理生命,必须实行认真的改革。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