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得透,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这是很多成功创业者的品质之一。只有拥有这样的品质,才能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经得住打击和考验,成不喜,败不忧。
战国时的范蠡就掌握了一种自在悠然的生命智慧。范蠡在陶的时候,生了一个小儿子,一直宠爱有加。小儿子长大后,范蠡的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将要被杀头。范蠡就让小儿子带了黄金千镒前往营救。为了避人耳目,他将千镒黄金装在一个旧坛子里,用牛车拉送。就在临行前,范蠡的大儿子对小儿子产生了强烈的嫉妒。他对范蠡讲,家中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我是老大,前去解救天经地义,却让不谙世故从小挥霍成性的弟弟去,这是对自己莫大的不信任!言罢竟要挥剑自杀。范蠡无奈,只得让他前往,嘱咐他把千金和一封书信带给自己在楚国的老朋友庄生,其他就什么也不用管了。
老大到楚国见到了庄生,按照父亲的嘱托留下了千镒黄金和书信,庄生告诫他即刻离开楚国。但大儿子见到庄生的家里一贫如洗,于是心生疑团。他没有即刻离去,仍然留了下来。他暗中窥测着庄生的行动,见庄生无意动用那千镒黄金,便认为他是“拎着猪头却找不到庙门”——没有门路,便亲自探路贿赂其他的官员。但他不知,庄生虽然贫穷,但在楚国却有着极高的地位,连楚王都尊他为老师。他无意动用范蠡的黄金,打算事成之后悉数归还。他自有办法:庄生见到楚王,说夜观天象,不利于楚国,劝楚王行仁政,大赦全国。楚王当即答允,次日便封存国库,防止百姓因听说大赦而故意违法犯罪。
这时,大儿子也听到了大赦的消息,便认为这黄金千镒肯定是做了“无用功”,思来想去,心里难以平衡。最后他竟找到庄生,言说楚王大赦全国一事,言下之意是想索回黄金。庄生二话没说,“完璧归赵”。大儿子一时得意万分,自以为人财两全。
没有想到的是庄生深感耻辱,便再见楚王,一番陈词:“我听百姓议论,都讲陶朱公的儿子犯了杀人之罪,他家里人用重金贿赂大王的大臣,大王此次大赦,并非为了楚国,而是为了陶朱公的儿子埃”楚王大怒,下令先杀了范蠡之子,再进行大赦。
大儿子最终带着黄金和弟弟的尸首回到了陶。
家中亲戚哀伤不已,惟独范蠡仰天发笑,说道:“我让老大去营救的时候就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了。他并非不爱自己的弟弟,只不过从小经历过苦日子,知道钱财得来不易,所以难免舍不得。而小儿子生下来时家中富足,不知道钱财得来不易,所以能一掷千金。我之所以让他去,就是因这个缘故。而老大终究不能从心里放下钱财,最终害了弟弟。这也是理之必然,无可奈何啊1
范蠡看得透彻:钱财同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本身相比,算得上什么呢0月满则亏,物盛则衰”,“盈而不溢,胜而不骄”,这些都是天道的法则。那么,执迷于眼前的利益,只知道前进而不知后退,只知道追求而不知放弃,只知道富贵而不知朴素,只知道放纵而不知收敛,岂不是愚蠢无比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