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作领导者必须要塑造内在的领导素质,不管领导能力先天而生还是后天而成,都是可以从平凡培养为卓越,各种类型的人皆可为领导。但人总是在追求完美,领导也总是在渴求“致圣”之道,而圣来源于心,来源于自己的思想修养。
孟子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说,可追求的叫做“善”,“善’确实在自己身上存在叫做‘信’,‘善’很充实叫做‘美’,‘善’很充实而有光辉叫做‘大’,达到‘大’而能化育万物叫做‘圣’,‘圣’到了不可知的地步叫做‘神’”。
对于“可欲之谓善”,正如朱熹所释“天下之理,其善者必可欲,其恶者必可恶”。善就是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目的引起人们欢悦的价值。而这正是人的优秀性和应有德性。
这和我们平常理解的佛教所说善并非完全一致,但每个人总有善意,纵恶人也会有过善念,而要作为卓越之人就更要超越自我,善及他人。
不管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总存在“性可善”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此看来,恻隐之心,是善的开端,具有善的开端并知道把它扩充起来就能“安定四海”。
既然“性可善”那么就一定要让自己做可善之人。善是每个人出生时所具有的本质的东西也是最可贵的,同时也是人安宁的心灵调节剂。大凡宗教信仰、宗教哲学,乃至孔蒙学说,都是教人在理性上、理智上,就这一点善意,扩而充之,转换成了现实的、物质的欲望和气质,使得内在的心情修养,超然而达到圣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超越小我,完善大我,独善自身固然有其善良的一面,但毕竟有其狭隘之嫌,至少难以有为,唯有“兼济天下”之心方显领导气概。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