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乔家商号,在山西封建商业资本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其极盛时代,几乎国内通都大邑,尤其是北方几省的大中城市,都有他们开设的生意。由于乔家商号名称都冠以“复”字,所以人们又把乔家开设的商号统称为“复字号”。
清代乾隆初年,为了支应驻防军队的粮秣,清政府把土默特旗的广大牧场大量开垦耕种,农业逐渐发展,于是由内地来到关外种地、经商的人日益增多。包头西脑包(今东河区西郊)在当时既是东西要道,又是蒙汉贸易的一个聚结点,落户定居的各行各业人口日益增多。祁县乔家堡有一乔姓者与徐沟县大常镇的一个秦姓者,平素友好,结为异姓兄弟。此二人看准了包头这个地方是发展商业的宝地,就来到包头西脑包经商,刚开始由于没有更多的资金,就开设草料铺兼营豆腐、豆、烧饼、切面以及零星杂货。虽然是小本生意,但由于二人同心协力,平遥市楼经营有方,因此买卖颇为发达,为以后创业积累了资金。
乾隆二十年是个大丰收年,粮价普遍低落,黄豆价格尤疲。他们二人认为,今年黄豆价格太低,来年种黄豆的人肯定不多,那必然会引起黄豆价格的暴涨。于是二人趁机购存了一大批黄豆,第二年黄豆果然成了缺货,价格节节高涨,二人抓住战机抛售了大批黄豆,结果转瞬间获得了一笔巨利。从此,他们有了创业的雄厚资本,于是开设了体面的“广盛公字号”。
为了扩大经营范围,追求更大的利润,乔秦二人决定实施股份制,集中了大批资金,乔秦二人用这些资金做皮毛、药材等生意,获利颇丰。实施股份制不仅壮大了实力,还调动了入股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乔氏财东坚持“有利可图就为之,无利可图便不为”的经营宗旨,不管是什么生意,只要有利可图,他们就经营,哪怕是微利也干。咸丰年间,乔氏看准了蔬菜生意能赚钱,于是就在南龙王庙一带种了280亩菜园,种植蔬菜,供应市面。卖蔬菜虽是微利买卖,但因行业新鲜,数量巨大,故也获利颇丰。
乔氏财团始终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不管是何出身,只要有才能,就会得到破格提拔重用。这是乔氏财团长期昌盛不衰的关键。乔氏财团摊子大,仅在包头市面上就有19个门面。如此大的摊子,却运转有序,关键是乔财东坚持了“用人不疑”的原则。他信任下属,让下属全权处理分管之事,他的各分店的掌柜都能放开手脚得心应手地做事,也就都拼命为乔财东效力。
乔财东巧用“连环计”盘活了资金,使他庞大的家业周转灵活,抽调自如。例如春季当铺赎货时,收进现款做菜园的开支,秋天菜园进款可做购买粮油之用,循环利用,互相支持,不失时机。这一点远非其他商号所能比。
乔氏经商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不随波逐流。他们总是深入研究,看得长远,往往别人不重视的,他们却锐意经营,因而常常能出奇制胜。对利润不贪高而图多,看起来利薄,但因为量大,所以获利也很丰厚,而且风险校
乔氏经营坚持以仁为本,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货真价实,讲究信誉,对消费者仁义。如他们经营的米面,质量高、分量足,于是人们购买米面都愿意买乔家的;二是对客户仁义。有些客户破产,无力偿还乔氏的债务,乔氏从不强行索债。与老客户交往,没有特殊情况,总是竭力维持关系,即使明知无利可图,也不中途绝交;三是舍己为人行义举。民国六年,由于受一战影响,包头皮毛堆积如山,毫无出路,驼绒价由每斤现洋一二元跌到每斤一角多,绒毛店和皮毛商人均亏赔不堪。影响所及,各行各业都不景气。乔氏目睹此情此景,集资设“公益泰商号”收购皮毛,使其行业继续活动,但乔氏为此损失惨重,这种舍己为人的义举直到今天还令后人赞口不绝;四是关心员工生活、疾苦,对员工仁义。
员工做事出色,不仅可以立即得到重赏,而且还可以得到破格提升。若员工违反了管理制度,则会立即受到严厉的处罚。
乔氏既注意以言教育员工,同时也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来约束规范员工的行为。故乔氏商号虽家大业大,但却依然能运转有序。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