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入门 > 国学常识 >

比宣纸还珍贵的铅山连史纸(2)

2009-04-30 16:5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艾世民
紧接其后的“抄纸”是造纸的关键。“抄纸”的工具是一件用极细的竹丝编成的簾,用抄纸簾在纸浆池中轻轻一荡,便“抄”起来,簾子滤掉水,剩下一层

紧接其后的“抄纸”是造纸的关键。“抄纸”的工具是一件用极细的竹丝编成的簾,用抄纸簾在纸浆池中轻轻一荡,便“抄”起来,簾子滤掉水,剩下一层薄薄的纸浆膜,干了就是一张纸了。松纸是另一道关键工序,即把本来粘连在一起的纸坯分页。这道工序技术性很强,弄不好纸张就破损报废,所以,松纸和抄纸两门手艺要学好几年才可以出师。接下来就是晒纸了。据史料记载,精制纸张要一张张地用烘箱烘干,但对于这些粗纸,只需放在阳光下晒干就算大功告成。

昔日的辉煌

连史纸历史,有过怎样的辉煌?铅山连史纸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我国许多鸿篇巨制、名贵典籍、字画、印谱、拓本等多采用铅山连史纸。如明代的《十七史》、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等。连史纸对于传承和传播中华文明发挥过极大作用。

自古“铅山唯纸利天下”,因造纸业历史悠久、工艺领先、品种齐全而为江南五大手工业区之一。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铅山南部的武夷山区就出现了连史纸。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元代的铅山纸已名播天下了。明高濂在《遵生八笺》论及元代纸品,称铅山连史纸为“妍妙辉光,皆世称也”的精品。明宋应星在《天工开物》记述了连史纸的制作工艺。明、清两代的书画名家、文人骚客能得到皇上御赐的铅山正品连史纸,是荣膺乡里的大事,官府、文人墨客都将连史纸作为友好交往的礼品相赠。

直至上世纪80年代,铅山连史纸仍然是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等指定的专用品,并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

濒危的现状

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外国机制纸进入中国,铅山连史纸生产开始萎缩。虽然宣纸出现在明代,较连史纸晚,但到了近、当代,宣纸进行了工艺改良,逐渐占领了市场。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铅山县天柱山乡浆源村最后一张纸槽也停止生产了。

新中国成立前和解放初期,浆源村家家户户从事连史纸生产,生产出的连史纸由陈坊的连史纸号收购。后来各地成立了供销合作社,连史纸便由天柱山供销合作社包收购。上个世纪80年代中,供销合作社撤走,浆源村深处武夷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就再也没有人来收购连史纸了,连史纸只好停产。

据了解,有着1200多年连史纸生产历史的铅山,现在只有浆源村还有三人懂得连史纸制作技艺。

(责任编辑:抱抱熊)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