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入门 > 国学常识 >

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3)

2009-07-22 11:18
来源:一元一 作者:佚名
魏晋南北朝印 魏晋的官私印形式和钮制都沿袭汉代,但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传世的给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较多,用刀如刻如凿,书法风格表现为舒放

魏晋南北朝印 

魏晋的官私印形式和钮制都沿袭汉代,但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传世的给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较多,用刀如刻如凿,书法风格表现为舒放自然,从而成为一个时期篆刻风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国传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凿款比较草率,官印未见铸印。

隋唐以来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时代,印面开始加大。随着纸的普遍应用,朱文逐渐替了白文。许多官印印背上开始有年号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并开始运用屈曲的“九迭文”入印(古代的“九”为数的终极,故有此名,并不一定要九迭,?可以随笔划的繁简而变化)以便填满印面。唐宋时代开始以隶楷入印,清代官印满文,汉文两体兼用,同刻于一印之中。无明清代各代农民政权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们珍视的文物。

宋元圆朱文印

魏晋以来,纸帛逐渐代替竹木简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钤盖于纸帛,到文人画全盛时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写,印工携刻的印章已诗文书画合为一体,起到了鲜艳的点缀作用,为书画家所喜爱。在这个阶段,首先是宋末无初的书画家赵孟俯对篆刻艺术大力提倡,由于书法上受李阳冰篆书的影响,印文笔势流畅,婉转流丽,产生了一种风格独特的印章——“圆朱文”的印,为后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 宋以来的兄弟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曾依据汉字书法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并把他们的文字仿效汉字篆体用于官印,传世较少,所见的印文有金国(女真)书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书,其中有许多文字还不认识。

半通印

印章形式之一。秦汉时期下级官员所用之印,其形为直长方,约为正方官印即之半,故名。私印亦有长方形的。

封泥

我国古代公私简牍大都写在竹简、木札上,封癸时用绳缚, 在绳端或交又处加以检木,封以黏土,上盖印章,作为信验,以防私拆现象。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

私印

私印是官印以外印章的总称。体制繁杂,以形制而言,有一面印、二面印(即穿带 印、子母印、带钩印、六面印、联珠、套印等;以文字而言,有姓名印、 臣妾印、斋堂馆阁印、诗词印、收藏印、吉语印、花押印、象形印、回文 印朱白相间印等。

吉语印

吉语印既以吉祥的词语为印文的印章。常以大利、大幸、长荣、长富、宜千金、 宜子孙一类的言语入印。秦有小玺作:“ 疾除,永康休,万寿宁。”也有姓名 上下加附吉语的。多见于汉代的两面印中。

相关推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