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对有资格充作女医的“官户婢”的条件限制:“年二十以上三十以下、无夫及无男女、性识慧了者”。对资质的要求是为便于教习的进行。从年龄上来说,女医教育取学生似乎比太医署取学生的年龄偏大。据唐《医疾令》第20条,药园生取人“年十六以上二十以下”,则第1条太医署学生取人应该也是这个年龄段。另要求是“无夫及无男女”者,即未婚嫁,或者即使婚嫁也不曾生育的女婢。这和唐代以前女性助产者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据李贞德对王焘引录崔知悌的助产故事的分析,其中亦暴露男性医者缺乏实务经验。若李贞德分析不误,则女性的经验便成为其担任助产者角色时胜出于男性的优势。而涉及经验,恐怕婚嫁生育过的女性比之未曾生育的女性更占优势。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女性助产者,应该相信一般来说是经历过生育的女性。为什么唐代女医反要取“无夫及无男女”即未曾婚嫁或即使婚嫁也不曾生育的女性呢?
注意到唐代女医要“别所安置”,即不和太医署医学生安置在一处。而“别所”又是何处?日本《养老令》“女医”条义解曰:“谓,内药司侧,造别院安置也。”案日本内药司相当于唐代的尚药局。若唐代女医亦是在尚药局侧造别院安置,则至少可提示两点:一是女医确不在太医署医学教育系统中,二是女医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供后宫驱使。
令文又曰“内给事四人,并监门守当”。从女医由宦官看管且看守严格来看,则女医教育是在一种相当封闭的管理体制下进行。从这一点来看,说女医主要供给后宫驱使也比较说得通。因为她们业成后要直接面对后宫嫔妃提供服务,属于皇室成员的贴身仆从,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地知悉一些宫中内幕。在这种情况下,对她们严加看管也就在情理之中。
至此,再解释女医为何要选取自“无夫及无男女”的“官户婢”这一问题,似乎就好说得通了。因为一旦被选为女医学生,也就意味着将专属于后宫驱使,而且极可能将终身服务于后宫之中,以至老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们的命运近似于宫女。宫女都是没有家室的。与之相类,女医也最好是没有家室的女性,即使有丈夫,至少也要没有子女才好。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些女医既然要直接面对后宫嫔妃提供服务,很可能就被加之于洁净的期许。而在汉唐时期,女性生育通常会被认为是秽污之事,被视为是不吉的(关于生育不吉与秽污的论述,参见李贞德《汉唐之间医书中的生产之道》),未生育的女医自然就是干净的和吉利的了。
(责任编辑:堇苓蒹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