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是,李白一生实现理想的道路太多坎坷挫折。面对人生的坎坷、挫折,有的人会变得谨小慎微,有的人会变得沉默寡言,有的人则会更加慷慨激烈。李白属于最后一种情况,愈挫愈勇,不平则鸣。
其三是,李白生长于有着浪漫文学传统的四川。四川是古蜀国之地,地域文化类型上,接近或者说属于楚文化系统。李白本人曾声称自己是楚人,“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众所周知,以屈原为代表的楚风诗歌总集《楚辞》,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流派的最重要源头。
其四是,李白是道教的信徒。道家讲出世,向往自由,摆去一切拘束,通过服食药物和身心修炼,最终羽化成仙,进入长生不死的仙境。虔诚的道家信徒李白,他的脑子里充满了御风而行、俯视山水、遨游天地的想象。《登太白峰》、《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诗歌作品,就是这样来的。
其五是,李白有浓厚的侠客思想。李白从小景慕鲁仲连等古代游说之士,早年曾热衷剑术。魏颢《李翰林集序》有“少任侠”的记载,范传正《李白新墓碑》也有“少以侠自任”的说法。李白自己的诗中,更有“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的话(《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侠客讲究快意恩仇,手起刀落,毫不含糊。杀人未必是事实,但是,年轻的时候,放荡不羁的任侠行为一定是有过的。
其六是,李白是酷爱饮酒并且经常烂醉的酒徒。关于李白嗜酒,以及醉态,杜甫在《饮中八仙歌》里有十分生动的描写。嗜酒而且常醉,发为诗歌,必然会有许多酒话、醉话。上边引述的《襄阳歌》和《将进酒》等诗中的夸张诗句,明显就是酒话、醉话。
其七是,李白是身份来历不明之人。李白自己声称是西汉名将李广、凉武昭王李暠的后裔并且跟李唐皇帝有亲属关系。但这种说法的真实性,相当可疑。有学者认为,李白可能是胡人,即少数民族人士。对李白有知遇之恩的“四明狂客”贺知章,初见李白,即称其为“谪仙人”。“谪仙人”,也不妨理解为“外星人”。作为一个主流上层社会集团之外、身份来历不明的人,李白想要跻身其间,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朝廷的兴趣,他必须标新立异,使用惊人之语。
其八是,李白的阅读口味偏向于带有传奇色彩的历史、地理方面的书籍。李白诗歌中的不少夸张诗句,其实都来自于前人著作。例如,“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来源于扬雄《蜀王本纪》:“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以及晋张载《剑阁铭》:“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谓剑阁……一夫荷戟,万夫趦趄,形胜之地,非亲勿居。”“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来源于陶弘景的《真诰》:“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来源于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常常听年轻朋友说他们喜欢李白。我估计,年轻朋友喜欢李白,主要原因是,李白诗歌中夸张语言塑造出了一个率真、飘逸、潇洒的诗人形象。而在我看来,李白的这些夸张语言背后,更多的是无奈、落寞和愤慨。
(责任编辑: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