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静是初学收心之法,若只在静上用工,久之习成骄惰,遇事便不可耐。孟子四十不动心,正是从人情物理是非毁誉中磨炼出来,到得无动非静,乃真静矣。
○ 居心不净,动辄疑人。人自无心,我徒烦扰。
○ 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皆由存心不厚,识量太狭耳。能去此弊,可以进德,可以远怨。
○ 胸中只摆脱一恋字,便十分爽净,十分自在。人在最苦处只是此心沾泥带水,明是知得,不能断割耳。
○ 提出良心,自作主宰,决不令为邪欲所胜,方是功夫。
○ 血气盛,则克治难。欲养心者,先治其气。
○ 圣贤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来。
○ 易摇而难定,易昏而难明者,人心也,惟主敬则定而明。
○ 君子事来而心始见,事去而心随空。
○ 人之精神有限,过用则竭。
○ 每日默检,要见这念头自德性上发出,自气质上发出,自习识上发出,自物欲上发出,如此省察,久久自识得本来面目,初学最要如此。
○ 服金石酷烈之药,必致损命。即坐功服气,往往损人,人能清心寡欲,自然血气和平,却疾多寿。
○ 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官事不省而望从容,可得乎?
○ 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不静则燕居闲暇,亦憧憧亦靡宁。静在心,不在境。
○ 人之精神,贵藏而用之,苟炫于外,鲜有不败者。
○ 寡言者可以杜忌,寡行者可以藏拙,寡智者可以习静,寡能者可以节劳。
○ 一国有一国之气,一家有一家之气,一身有一身之气,元气者,生气也。能养生气,则日趋于盛矣。
○ 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
○ 凡仁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疑心生则计较多,而出纳吝矣;私心生则好恶偏,则轻重乖发。
○ 去其不善而勉进于善,是谓之善学。
○ 为己之学,成己所以成物,由本可以及末也。为人之学,徇人至于丧己,逐末而不知反本也。
○ 学而废者,不若不学而废者。学而废者恃学而有骄,骄必辱。不学而废者愧己而自卑,卑则全。勇多于人谓之暴,才多于人谓之妖。
○ 学者能高众也,毋以胜人,行标俗也,毋以绳人,免矣。
○ 学贵有常,又贵日新。日新若异于有常,然有常日新之本也。
○ 造诣不尽者,天下之人品;读不尽者,天下之书。
○ 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
○ 读经要就情事参理道,读史要就理道定是非。
○ 智从学问聪明中自然而生,非可强为,强为之智便成愚诈。
○ 人皆可以至圣人,而君子之学则必至于圣人而后已。不至于圣人而后己者,皆自弃也。孝其所以当孝,弟其所当弟,自是而推之,则亦圣人而已矣。
○ 学莫贵于自得,得非外也,故曰自得。
○ 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
(编辑:晴天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