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对于水的品质之所以万般推崇,正是因为水对世间万物慈祥博爱,却默默地甘居低下而不卑;水能革故鼎新、荡涤尘污,且纯真自然;水能顺势而为、时刻点滴积蓄能量,川流不息。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一命题,是道家理想人格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精神。道家对于水的品质之所以万般推崇,正是因为水对世间万物慈祥博爱,却默默地甘居低下而不卑;水能革故鼎新、荡涤尘污,且纯真自然;水能顺势而为、时刻点滴积蓄能量,川流不息。
做人无外乎处世、交友、行善。能够多一些如水般的温柔纯净、海纳百川的包容大度、适应百态的历练豁达、万变不离其宗的从容淡定、以柔克刚的聪慧与灵活,那么就一定会以平和的心态,宽容的姿态,温柔的神态,构建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脉基础。
处世水之道 懂得“方圆之道”行事顺势而为
水无常形,水能够根据客观环境的差异而改变自己的形态,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如水在杯里即为杯形,在盘中即为盘形,在葫芦里即为葫芦形。因此,圣人做事亦应像水那样,在不同的客观环境里,应做到“随圆就方”,达到方圆有致的人生境界。如果只有“方”而无“圆”,那就必然会处处碰壁,一事无成;只有“圆”而无“方”,成为圆滑的墙头草,也会一事无成。这就是老子说的“圣人方而不割”的辩证法思想。圣人虽方正无私,但能够与世推移,随俗方圆,做到融通而不圆滑,这是“大方无隅”的人生艺术。
中国古代内方外圆的铜钱,就是对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方圆之道”的形象说明。在人世上,中国人信奉“做事要方,做人要圆”的人生哲学。“方”不是呆板,“方”中有“圆”,是以不变应万变;“圆”不是奸猾,“圆”中有“方”,是以万变应不变。“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事的锦囊。
所谓“做事要方”,是说做事要遵循规则或规矩。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求做事既不违法,也不缺德,决不可越“法”与“德”雷池一步。如诚信是做人的基本法则,遵之,为商则必成功;违之,行欺诈,玩伎俩,失信于人,没有不失败的。
但是,在执法时也应“通人性”、“合人情”,做到方中有圆。据《汉书·吴佑传》记载:“安丘男子毋丘长与母俱行市,道遇醉客辱其母,长杀之而亡”,安丘官员追至胶东将其抓捕归案。如何法办呢?吴佑认为,从孝道角度,“子母见辱,人情所耻”,杀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背亲逞怒,白日杀人,赦若非义”,必须按国法处以死刑。在“法”与“情”的两难之中,吴佑在执行死刑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种为其“留后”的方法。吴佑问毋丘长“有妻子乎?”对曰:“有妻未有子也。”于是将其妻带至监狱,“解其桎梏,使同宿狱中,妻遂怀孕。丘冬至尽行刑。”达到了“法”与“情”的圆通境界。
所谓“做人要圆”,决非是圆滑世故、八面讨好、左右逢源的世俗心态,而是一种宽容、善良、圆通的人生境界。在做人上,既不咄础逼人,也不盛气凌人;既不随波逐流,也不强加于人;既有原则性,也有灵活性。这才是压力最小、张力最大的真正人生大智慧。
说做人如水,便是说要懂得顺势而为。若不懂得水的入乡随俗,以圆随方的道理,人必然寸步难行。武汉人在人际交往中爱说“讲究”与“将就”之类的话。其实“讲究”就是约束自己,“将就”就是宽恕别人,就是以圆随方。
做人贵在懂得方圆之道,宜方则方,宜圆则圆。内方外圆之人必然有坚忍的精神,有承让的胸怀,有“糊涂”的智慧,有“疯狂”的清醒,有脸上挂笑的哭,有表面看是错的对……人生一世只要运用“方圆”之道,无论前进,还是后退,都能处之泰然。而水的“随势而变”并非是无原则地随和变,而是不管怎么样随方,总是保持自己的圆润之身。
交友水之道 人生朋友分四类两类可交两类要远离
在交友之道上,道家主张淡雅、清淡、淡泊。据《庄子·山木》记载:孔子被人“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在异国他乡遭到冷遇之际,”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于是,孔子向一位隐者请教:这是为什么呢?隐者曰:“以利合者,迫穷祸患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相收也……且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以水喻君子之交,虽然平淡,但它真实、自然、亲密、长久;以甜酒喻小人之交,虽然甜蜜,但它虚假多变,经不起时间考验。古人云:“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用财富去交朋友,财富没了,交情就没了;用美色去交朋友,美色衰退了,爱也就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