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拜忏来洗涤心灵(2)
2010-06-09 09:37
懂得忏悔的人,可以化身成为自性化身佛,在念念起恶,常行恶道之后,回一念善,圆满报身。忏悔品的精神在于: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懂得忏悔的人,可以化身成为“自性化身佛”,在念念起恶,常行恶道之后,回一念善,圆满报身。忏悔品的精神在于: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忏与宽恕
忏悔的梵名叫忏摩,即悔过、请求宽恕的意思。
南齐萧子良《竟陵王集》二《净住子修理六根门》:“前已忏其重恶,则三业俱明。”
《法苑珠林》一○一《忏悔篇》:“积恶尤多,今既觉悟尽诚忏悔。”唐译《华严经》十回向品:“以忏除一切诸业重障。”
忏,说明了愕然愧惭的深刻内心。
从西方心理思想的角度来剖析忏字,可以获得“不压抑”、“坦诚”、“开放”、“告解”、“诉苦”的含意,与西方的天主教、基督教的“告解”具有相近的效果。
在西方的耶教体系中,告解是一门相当重要的“心灵宽慰术”,在没有心理医生之前,它扮演了心灵解心师的功能,一位牧师、一个半透明的窗棂、一个赎恶者,就构成了一个仪式疗法,这与传统的民间“庙祝”也有雷同的效力,一个庙祝、一支签、一位苦难者,也能成就一种治疗。
一个佛家、一间禅房、一位失心拜忏者,不也可以用来疗心止痛。
忏,其实是一种由寻求“自我宽恕”,达到“我也宽恕”的历程。
丹麦哲学家索仁·科克德(S.Coocord)曾经说过:“完美的爱是为了爱一个人,而使自己快乐。”他问道:“有谁是不能宽恕的?”心理学家发现,那个被普遍不能原谅的往往是自己。
临床的研究工作使我明白,人的心病回复到原点直指“憎恨自己”,觉得做错了一件事,满腹懊恼,又不承认错误的“罪恶感”。实验指出,“死不认错”与 “无法认错”的人,心里最苦,怪不得杀人者会在投案的一瞬间说:“自首真好”。因为投案把杀人与偿还建构成一条“抵销作用”。
忏悔说出了承认自己平凡、会犯错的内情,“说出来”则是心理学上所谓的“涤心作用”或“涤尘效果”。忏正是宽恕,使自己在忏悔之后得到心情的宽解。
从寻常百姓的立场来看,“忏悔”很难。但由一个修行者的角度来看,就势必学会忏与恕的精神,为沮丧、焦虑、疾病等麻烦找一处心灵出口。忏悔的过程犹如心中有一桶毒药,被一杯一杯地挥发掉一般,转化成心灵的平衡。宽恕可以把人从地狱脱身而出。
忏悔是生活中的一剂贴心的心灵处方。拜忏释出心中久久不散的原罪,还自己一片澄澈的真空妙有,它能不算是心理治疗吗?
(责任编辑: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