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心灵纯美的和谐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看破世俗的智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躲开功名利禄的纷纷扰扰,让我们的心灵在生命的原野上自由自在地驰骋,我们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
佛教之道,绵绵不绝,究其根底,在明心见性,自净其意。因为心为诸法之本源,若人人修心正心,扩展胸怀,放大心量,熄灭贪、嗔、痴,由个体而家庭而社区而国家而天下,则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而禅宗的最高境界也曾被大德归结为“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这也正是人们对于生活的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
但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并不仅仅只是一种形式,不是仅指回归山野村居或游山玩水,呼吸新鲜空气,从禅的层面上来说返璞归真最主要的是要达到心灵的回归,让心灵从繁复的层面回归简单,远离那些使人烦恼重重的虚名浮利,彻底顿悟自然界的纯朴与真实。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佛教引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一位信佛虔诚的居士,在自家屋后开辟了一片花园,种了四季的花草。他每天都勤于修剪、整理花圃,所以枝叶茂盛、花香袭人。这位居土常将这些清雅的花,送到寺院去供佛。
有一天,这位居士遇见寺院的住持禅师,也将花供养禅师。禅师很欢喜地说:“你每天都来插花、换水,确实是功德无量!佛经里说:‘以花供佛,能生生世世得庄严 ’”。
居土说:“我不求什么!只是每天整理花草、剪下花朵,送到寺院供佛,我的内心就会特别宁静、清凉、轻安,这是我每天喜欢来供佛的原因。”
禅师说:“是啊! 学佛的人心中应无所求,当下就是清净。”
“但是回到家就会有烦恼,心不得安宁 ! 我要用什么方法,让我的心清净呢?”居士问。
禅师说:“花瓶里的花,一段时间后就会凋谢 ! 你知道该用什么方法,让鲜花保持新鲜吗?”
居士说:“要时常换水。因为花的茎浸在水中容易腐烂,无法吸收水分供给花朵,花就容易凋谢。所以必须要每天换水,并且剪掉烂掉的茎,这样就能保持花的新鲜。”
禅师说:“花的新鲜与我们身心清净的道理是相同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常常自我净化、调整心念,才能适应环境;无法要求环境来适应我们的心啊 !”
这位居士听完后,随即接着说:“我若能常在寺院里,不知该有多好! 我很期待有一天能放下一切,在寺院宁静的环境中好好聆听佛法,学习佛经梵音的唱诵。”
禅师又说:“其实,呼吸之间就是梵音声。只要把混乱的心念时时消除,这种天地宇宙、周围环境,乃至于你内在的身心动作,无一不是清净梵音声。你两边的耳朵就是现成的菩萨道,身体就是清净的道场!”
也可以这样理解禅师的语意:只有当心灵回归到无我朴实境界,只有当灵魂彻底抛弃世间的浮华,人才能达到和自然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拥有心灵的纯美。
心灵的纯美是一种精神美,内在美。它是人内在素质美的体现,是人的美的核心。因为人不但是自然的人,更是社会的人,而作为社会的人,精神的价值往往居于首位。所以,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将心灵的美列为决定人的价值的第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