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佛学智慧 >

天堂地狱只在一念之间

2011-04-11 16:19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其实生命的形象虽千差万别,而生命的理性则一切平等,佛教的缘起性空、三法印、业识、因果等的义理能通达明白,则生从何来?死去何处?即不问可知了。

 


 

  其实生命的形象虽千差万别,而生命的理性则一切平等,佛教的缘起性空、三法印、业识、因果等的义理能通达明白,则生从何来?死去何处?即不问可知了。


  金山昙颖禅师,浙江人,俗性丘,号达观,十三岁皈投到龙兴寺出家,十八岁时游京师,住在李端愿太尉花园里。有一天,太尉问他道:“请问禅师,人们常说的地狱,毕竟是有呢?亦是无呢?”


  昙颖禅师回答道:“诸佛如来说法,向无中说有,如有见空华,是有还无;太尉现在向有中觅无,手搘河水,是无中现有,实在堪笑。如人眼前见牢狱,为何不心内见天堂?忻怖在心,天堂地狱都在一念之间,善恶皆能成境,太尉但了自心。自然无惑。”


  太尉:“心如何了?”


  覃颖:“善恶都莫思量。”


  太尉:“不思量后,心归何所?”


  昙颖:“心归无所,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太尉:“人若死时,归于何处?”


  昙颖:“未知生,焉知死?”


  太尉:“生则我早已知晓。”


  昙颖:“请道一句,生从何来?”


  太尉正沉思时,昙颖禅师用手直捣其胸曰:“只在这里思量个什么?”


  太尉:“会也,只知贪程,不觉蹉跎。”


  昙颖:“百年一梦。”


  太尉李端愿当下有悟,而说偈曰:


  “三十八岁,懵然无知。及其有知,何异无知?”


  “滔滔汴水,隐隐惰堤。师其归矣,箭浪东驰。”


  佛与感悟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是一般人经常想到的问题,甚至不少人都在探究的问题,但都没有人揭破这个谜底。释迦牟尼佛和历代禅师们道出了原委,有不易为人了解。生命有隔阴之谜,意即换了身体就不知过去一切,故千古以来,生命之源,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生命的形象虽千差万别,而生命的理性则一切平等,佛教的缘起性空、三法印、业识、因果等的义理能通达明白,则生从何来?死去何处?即不问可知了。
 

(责任编辑:柑柠凤仪)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