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平等,然后有真慈悲(2)
2011-08-05 16:12
天帝被他的慈悲心及无畏的精神所感动,又使用法力使他恢复了原来的健康。 在释迦牟尼佛的眼里,人世间的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是值得珍惜和热爱
天帝被他的慈悲心及无畏的精神所感动,又使用法力使他恢复了原来的健康。
在释迦牟尼佛的眼里,人世间的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是值得珍惜和热爱的,更是都需要我们去善待的。
一个真正成佛的人,不是无情的人,相反,却是用情最深的人,这种情就是大慈大悲的济世之情。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割耳救难”的故事:
唐代的智舜禅师一直在外行脚参禅。有一天,他走累了,在山上的树林下打坐歇息。突然,一只野鸡仓皇地向他飞来,浑身血迹斑斑,翅膀上带着一支箭。
随即,一个猎人气喘吁吁地追赶过来,野鸡受伤逃到智舜禅师座前,禅师以衣袖掩护着这只虎口逃生的小生命。那位猎人向智舜禅师索讨野鸡:“大师,请将我射中的野鸡还给我!”
智舜禅师带着耐性,无限慈悲地开导着猎人说:“它也是一条生命,放过它吧!”
猎人不同意,反驳道:“我又不是和尚,才不讲什么生不生的。你要知道,我们一家老小好久没有吃肉了,那只野鸡可以当我们的一盘美味哩!”
猎人坚持要得到那只野鸡,智舜禅师最后没有办法,拿起行脚时防身的戒刀,把自己的两只耳朵割下来,送给固执的猎人,说道:“这两只耳朵够不够抵你的野鸡?分量虽然少了点,味道应该不错。你就拿回去尝一尝吧!”
猎人惊呆了,猎人的心被智舜禅师的慈爱行为所感化,终于觉悟到打猎杀生乃最残忍之事。于是,他放下了屠刀,走到智舜禅师面前,表示愿意追随智舜禅师,接受教诲。
为了救护生灵,不惜割舍自己的身体,这种“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德行正是禅师慈悲的具体表现。禅者,不是逃避社会,远离人群,禅者的积极舍己救人的力行,从智舜禅师的割耳救雉,可见一斑。
智舜禅师为了救一只野鸡,甘愿舍弃自己的双耳,这是何等的慈悲。其实,这正是佛教的真谛。
弦外有音
中国民间敬仰的观音全名乃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