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打了胜仗高奏凯歌,是人们今天十分熟悉的,而其来历可能就鲜为人知了。
军队凯歌的起源我们应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的“左执律”与“凯歌”类似,即:左边有一列手持十二律吕乐器的军队在吹奏,右边是一排执黄钺的队形,形成仪仗作为先导走在前面。据《周礼·夏官·大司马》说:“若师有功,则左执律,右秉钺以先,恺乐献于社。”又说:“王师大献,则令奏凯乐”可见这是一种很壮观的礼乐制度。奏凯乐的目的是什么呢?战国时期的兵书《司法法》记述道:“得意则恺乐,恺歌示喜也。”文中“恺”与“凯”相通,意思是说,军队打了胜仗,则奏着胜利的乐曲回来。以表示向皇天后土、祖宗神灵报喜,起到鼓舞士气,提高战斗力的作用。
到公元620年(唐德武三年)7月,李渊命秦王李世民带兵出关,进攻盘踞洛阳称帝的王世充,夏王窦建德受王世充的请求以十余万之众前来援救,汜水一战,被李世明击败生擒,王世充只得率其部属2000余人投降。六月,秦王凯旋长安。李世明身披黄金铠甲,陈铁马1万骑、甲士3万人,前后部高奏凯歌,将俘虏的两个帝王及隋朝器物,作为战利品献于太庙,这是春秋战国以来最隆重的一次凯歌仪式。
到了宋代已不再局限于王师凯旋,才奏凯歌。只要是一次战役或一场战斗取得胜利,士兵们都高唱凯歌。
凯歌的主奏乐器及歌词。据《晋书·乐志上》记载“其有短箫之乐者,则所谓王师大捷,今军中凯歌也。”由此可知到晋朝短箫已成为凯歌中的主奏乐器。既然是唱,那么必然要有歌词,在当时只有诗人、词人、文学家,还没有专业的军歌作家,一般是士兵们自编的。北宋时,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在任延州知府时(今陕北延安),注重加强防御,并取得了胜利,“士兵每得胜回,则连队抗凯歌,乃古道之遗音也。”但只是“凯歌词堪多,皆市井鄙俚之语”(见《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五)于是他一气呵成“制数十曲,令士卒歌之”。歌词为:
一
先取山西十二州,别分子将打衙头。回看秦塞低如马,渐见黄河直北流。
二
天威卷地过黄河,万里羌人尽汉歌。莫堰横山倒流水,从教西去作恩波。
三
旗队浑如锦绣堆,银装背嵬打回回。先教净扫安西路,待向河源饮马来。
这些七言句式朴素顺口,与民歌浑然一体,反映了作者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收复失地,团结北方少数民族和睦共处的思想。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凯歌歌词的作者,也是我国最早的军歌词作家。
(责任编辑: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