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祭祀保家卫国的亡魂之歌:国殇

2009-06-26 09:41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屈原的国殇一歌是一个祭歌,是为了祭祀亡魂而谱写的词。这种祭歌是为了祭祀那些保家卫国而死的将士。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主要思想内容简析

此篇是祭祀保卫国土战死的将士的祭歌。诗中不仅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的精神,而且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

赏析

这首诗歌是祭祀保卫国土战死的将士的祭歌。诗中不仅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的精神,而且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

本诗的写作从敌胜我败着笔,反映了楚国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形势。清人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中论及此篇是指出:“怀襄之世,任谗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怨神怒,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原盖深悲极痛之。”

全诗分三节。第一节描绘车战的激烈场面。先写楚方士兵的武器和铠甲,后写两军相接,再写敌人的蜂拥和疯狂,最后写楚方士兵的英勇顽强。这一节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突出了战斗的残酷、士兵的无畏和豪壮的感情。

第二节写楚方寡不敌众,全部战死的悲壮场面。敌人疯狂而且残醅,楚方受创惨重,然而士兵们却英勇无畏,宁死不屈。“援玉袍兮击鸣鼓”十分重要。古代作战,鸣鼓表示进攻。这说明,楚方伤亡即使如此惨重,仍然一心进击。楚方将士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诗人把这场战斗的悲惨结局归于命运和神灵,其实,真正的罪人是那些腐朽的贵族统治者。

第三节是对为国战死者的赞颂。先讴歌战士们远离家乡、誓死报国、义无反顾的决心,然后赞美战士们刚强勇武、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精神。感情是凝重、真诚而沉痛的。

在此诗中,屈原将动态过程的描述和静态雕像的刻画紧密结合。在动态过程中的描述中将大场面的鸟瞰同局部特写紧密结合,在静态雕像的刻画中将外形描绘同精神赞美紧密结合,而这种结合过程有同战争的步步展开、诗人感情的层层发展协调一致。

写作特色

本篇写作从敌胜我败着笔,反映了楚国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清人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中论及此篇是指出:“怀襄之世,任谗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怨神怒,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原盖深悲极痛之。

本诗分为两段。

第一段写战场激战。

第二段热情礼赞为国捐躯的战士。

在此诗中,屈原将动态过程的描述和静态雕像的刻画紧密结合;在动态过程中的描述中将大场面的鸟瞰同局部特写紧密结合;在静态雕像的刻画中将外形描绘同精神赞美紧密结合;而这种结合过程有同战争的步步展开、诗人感情的层层发展协调一致。

译文

手拿吴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

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

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着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责任编辑:宁悠)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