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遇:功盖天下者不赏,声名震主者身败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在北伐大都,推翻元朝统治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凯歌声中,宣布了明朝的建立,他登基称帝,改号洪武,定都南京。朱元璋曾将刘基比喻为汉代的张良。的确,论智谋策略,刘基不输于张良,但论及功成名就之后的命运,却远远没有激流勇退的张良那般圆满了。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按运筹帷幄的功绩,刘伯温理当入公,但最初封公的六人为李善长、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和邓愈。明代开国第一功臣的位置,被李善长占据,封为韩国公。刘基的爵位仅为诚意伯,而伯的爵位,列于公、侯之下。他的俸禄也是伯爵中最低的,年俸只有240石,而李善长是4000石,多出刘基十几倍。关于刘基为何受到如此的冷遇,后世人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刘基的封赏与他的功劳远远不成正比。
即帝位后的朱元璋,心态开始发生变化,“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所有帝王的一贯思维,只不过在朱元璋那儿更变本加厉,更刻薄寡情。眼看着朝中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一个个被诛杀或者革职,刘伯温不禁心灰意冷,为能保全自己,他主动辞官告老还乡。
刘伯温虽归老于乡,但朱元璋疑忌之心很强,人不在身边反觉难以掌控,更欲除之而后快。刘伯温也知道朱元璋对他不会就此放心的,所以他把儿子留京为官,算是人质。退隐后的刘伯温异常低调,但即便如此,最终还是没能寿终正寝。
朝廷方面,李善长为朱元璋所猜忌,已经自动退休,胡惟庸与李善长同乡,因李善长的举荐而成为丞相。其实,早在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曾就李善长外另一丞相人选问题征询过刘伯温的意见,刘伯温不看好胡惟庸,胡惟庸因此对刘伯温怀恨在心。
不久,刘基由于建议在青田设立谈洋巡检司(谈洋是浙、闽地界的小地方,走私盐贩往往聚集在此,多出乱民),遭到胡惟庸的诬陷。胡惟庸对朱元璋说:谈洋这个地方有王气,刘基想占来作自己的墓地,百姓不同意,他便请求设立巡检司来驱赶百姓。这一番诬陷击中朱元璋的要害,吓得年迈的刘基从家乡星夜兼程来到南京,从此留居于此,再也不敢回家。
刘伯温苏州定园墓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刘基生病,朱元璋派胡惟庸探视刘基,胡惟庸随身的医生给刘基开了药方。刘基吃了药后,病情越来越重,过了不久就死去了。关于刘基的死因,后来胡惟庸案发后,医生供认是胡惟庸授意他毒死刘基的。这也成为了胡惟庸的罪状之一。其实,有人推测,胡惟庸是得到朱元璋的授意才下此毒手,但这一切已经没有办法得到证实,也就变成千古疑案。
(责任编辑:绵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