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大军西征:湘军历史上虽败犹荣的三河之战(3)

2009-08-05 11:21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三河大捷后,太平军乘胜南进,连克舒城、桐城,围困安庆的湘军也闻讯后撤。湘军三河镇之败,主要是孤军深入,犯险冒进。李续宾仅率数千人自湖北东

三河大捷后,太平军乘胜南进,连克舒城、桐城,围困安庆的湘军也闻讯后撤。湘军三河镇之败,主要是孤军深入,犯险冒进。李续宾仅率数千人自湖北东犯,入皖之后,连陷四城,处处分兵驻守,结果“兵以屡分而单,气以屡胜而泄”(《剿平粤匪方略》卷二百一十,第26页)。进至三河镇后,仅剩6000人,当太平军大队赶到时,已无阻援之兵可派。加之李续宾刚愎自用,拒不接受部将关于退守桐城的建议,终于全军覆灭。对于湘军这次惨败,咸丰帝闻之“不觉陨涕”。曾国藩更是“哀恸慎膺,减食数日”。胡林翼则哀叹说:“三河败后,军气已寒,非岁月之间所能复振。”又说:“三河溃败之后,元气尽伤,四年纠合之精锐,覆于一旦,而且敢战之才,明达足智之士,亦凋丧殆尽。”(《胡文忠公全集》下册,第694页)可见此战对清廷和湘军的打击是极为沉重的。

太平军之所以取得全歼李续宾部的胜利,主要由于决策正确果断,兵力集中,战术灵活,指挥无误。当湘军进抵舒城、三河时,陈玉成果断决定兼程回援,并奏调李秀成部同往,形成了兵力对比上的绝对优势。在对敌发起进攻时,太平军采取正面迎战与伏击、抄袭相结合的战法,各部之间又能密切协同,主动配合,迅速分割包围敌人,打得湘军前后左右不能相救,以速决的方式迅速达成战役目的。

通过三河大捷,太平军粉碎了湘军东犯的企图,保卫了皖中根据地,对鼓舞士气,稳定江北战局,保证天京安全和物资供应,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看三河之战,太平军十多万人围攻湘军不足6000人,在湘军主将李续宾,曾国华阵亡,群龙无首的确要花费数日才能将其消灭,伤亡更是数倍于湘军,足见双方战斗力的巨大差距,而且此战结束后,湘军被俘仅数百人,均宁死不降,与太平军成见制倒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史书记载,陈玉成部有25万人,洋枪4万,李秀成有30人,洋枪6万,可以说火力方面太平军也远远强于湘军,而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几乎没有一次不是以少胜多的,不久后的祁门之战,罗大纲5万之众无力突破湘军曾国藩亲兵营2000多人的防御,鲍超5000人回援一夜就击溃太平军,击毙罗大纲,太平军的失败可以说已经注定了。

(责任编辑:堇苓蒹葭)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