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一,晋联军与楚联军相峙于城濮。次日晨,两军相对列阵。晋军部署为上军在右,狐毛为主将,狐偃为副将;下军在左,栾枝为主将,胥臣为副将;中军以先轸为主帅,卻縠为副将。楚联军以左、中、右的阵势排列:左军由子西指挥;右军由子上指挥;由楚军精锐组成的中军则由子玉亲自统率。战斗开始,晋下军副将胥臣命部下将战马蒙上虎皮,率先向由陈、蔡军组成的敌右军发起攻击。战斗力薄弱的陈、蔡军一触即溃。尔后,晋上军主将狐毛在其战车上竖起两旗稍退,佯作主将后撤。下军主将栾枝亦命士兵以战车拖曳树枝奔驰,扬起尘土,制造晋军后队逃跑的假象。求胜心切的子玉下令全军出击。楚左军在攻击晋上军时,侧翼暴露。先轸、邵溱即以中军公卒对楚左军实施侧击;狐毛,狐偃亦率上军进行反击。在晋军夹击下,楚左军大败。子玉见左、右两军均已溃散,急令中军停止进击,率残部退回楚国。不久,子玉引咎自杀。
此战,晋在战略上运用外交谋略,制造秦、齐与楚的矛盾,破坏曹、卫与楚的关系,既改变了战略形势,又夺取了战争主动权;在战役上,晋军的“退避三舍”,是晋文公谋略胜敌的重要一着妙棋,它在政治上争得了主动——“君退臣犯,曲在彼矣”,赢得了舆论上的同情。在军事上造就了优势——便于齐、秦等盟国军队会合,集中兵力;而且不但激发晋军将士力战的情绪;还先据战地,以逸待劳。从而为晋军后发制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交战时晋采用避强击弱,佯退诱敌以及两面夹击,集中起相对优势的兵力各个击破等战术,取得了决战的胜利。反观楚军,则是君臣不睦,将骄兵惰,君主昏庸无能,主帅狂妄轻敌,既不知妥善争取与国,又不能随机多谋善断。如对晋军的主动后撤,楚军中不少人都感到事有蹊跷,主张持重待机,停止追击。然而刚愎自用的子玉却认为这正是聚歼晋军,夺回曹、卫的大好时机,挥兵跟踪追至城濮。此外作战部署上的失宜,军情判断上的错误,临战指挥上的笨拙,也导致了惨败。城濮决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战争理论,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责任编辑:绵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