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军官制式佩剑。即“三朵梅花”型。这是循《条例》所制的服饰要求之物,为标准制式,生产大量,也是今日留存最多的品种。从其所含的信息量和收藏价值看,又是最为“大路”的货色,且大部乃粗劣之作(而最精良者往往亦出于此类)。博物馆所藏的,亦之多是这一类型。
中正剑
二是黄埔剑(原则上还应包括各军事院校、战干团佩剑),是为“天子门生”佩剑。这类短剑我打“校长蒋中正赠”名号,为“军人魂”正流,颁授量颇巨,其铸造比较正规,源流亦比较明晰。此剑在抗战之前颁授量甚小(黄埔正式学生自第八期起至十三期,每期公在千数上下),至抗战军兴,大办分校,人数激增,故现留存的黄埔剑,多为十四至十九期(尤以十六、十七、十八期为多),十四期前和十九期后则均十分罕见。黄埔本校所颁剑的特点,是剑身不打佩者姓名,只有编号,而分校剑则不少可见剑主之名,使得“魂”的意念顿生,身价亦陡显贵重。
三是所谓“亚中正剑”。这是最不可测的一类。大者各派系巨擘,小如某保安团长,从中央到县属,者可见其身形。这一类短剑光怪陆离,既难以提起,更无法道数。还有一种当时的伪剑,为私商铸造售卖,不在话下。
“军人魂”的铸造工艺特点,也是殊为奇特。仅从材质上讲,有铜有铁有金银,有玳瑁紫檀赛璐珞鲛鱼皮甚至很粗劣的竹木。比如据史载,军统巨头戴笠的佩剑,饰件就是纯金的。从铭文看,同样五花八门,有题赠,有名号,有勉语,甚至还有诗词……
总之,“军人魂”短剑整体呈现出的特点,是路数杂陈、品类繁多、高下参差,扑朔迷离。这正是国民党军自身特点的集中反映:当年的“国军”是一支装备窳劣、又从未真正统一过的军队。“军人魂”的杂陈现象,又是与当时中国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灾难深重的民族背景、四分五裂的内部政治基础,是对应一致的。
(责任编辑:刀光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