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台湾军民的抗日之战,从1895年4月20日开始,到10月21日日军占领台南府,历时6个月。他们团结一致,协同抗敌,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为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史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1895年台湾军民抗日之战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中国神圣领土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来,全国哗然,立即掀起了反对割地赔款,要求继续抗战的浪潮,尤其是台湾人民反对割台的斗争更为激烈。4月20日,即条约签订后第三天,台北市民鸣锣罢市,群众拥到台湾巡抚衙门,愤怒抗议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并宣布饷银不准运出,制造局不准停工,台湾税收全部留供抗击日本侵略者之用。台湾人民表示,“桑梓之地,义与存亡”,决心与日本侵略者决一死战,“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台湾军民为了保卫国土和家园,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割台斗争。吴汤兴、徐骧、姜绍祖以及简成功、简精华父子领导的义军与驻守台湾的清军刘永福部,是当时反割台斗争的主力。
当台湾军民积极准备抗日之际,日本也在做割占台湾的准备。5月10日,日本政府任命海军大将桦山资纪为台湾总督兼军务司令官,以便使割占台湾迅速成为既成事实。
5月20日,清政府无视台湾人民的呼声,仍派出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为割台大臣,如期交割台湾。5月27日,日本派出陆军中将北白川能久亲王率领的近卫师团,陆续向台湾进犯。
5月29日,日本侵略军分别由桦山资纪和北白川能久指挥,在三貂角登陆后,向基隆进犯。双方进行激烈的战斗,后因清军兵力薄弱,且战且退,最后被迫退往狮球岭拒守。6月3日午后,日军攻占狮球岭,基隆失陷。
基隆失陷后,台北危急。在这紧急关头,台湾巡抚唐景崧却逃往淡水,并于6月6日由淡水逃回厦门。6日午夜,日军进攻台北。城内一些爱国军民奋勇抵抗,但因无人指挥,无法打退日军的进攻。7日下午,日军攻占了台北。
台北失陷和唐景崧等官僚士绅的潜避,激起了台湾广大爱国军民的悲痛和愤慨。守卫台南的黑旗军首领刘永福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气愤,发出联合抗日的号召,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坚守台湾的军民,共举刘永福为首领,领导全台抗日武装斗争。
日军在占领台北后,便急不可待地要拿下新竹,以便打开南侵的通路。6月12日,日军近卫师团分东西两路猛扑台中门户新竹县。刘永福派分统杨紫云率领新楚军,会同义军吴汤兴、徐骧、姜绍祖等驻守。他们分别在东路的大科嵌和西路的大湖口,据险阻击日军。当地群众激于民族义愤,也主动协助义军歼敌。来自山区的农民,射击准确,使日军伤亡颇重。但日军依仗人多势众和武器精良,拚死进攻。抗日军队则因粮械不济,被迫后撤。新竹于22日失陷。
新竹为台中门户,战略地位重要。为了解除敌人对台中、台南的威胁,抗日义军在退出新竹后便积极筹划反攻,夺回新竹。7月9日夜,抗日义军开始反攻新竹。当时守新竹的日军有2000人,义军集中几倍于敌的兵力分两路进行反攻。吴汤兴、杨紫云率一部分兵力从正面进攻,徐骧、姜绍祖则率另一部分队伍从侧后夹击。由于走漏了消息,日军有了防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