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大量的史书和文献记载了中国人民早期开发台湾的经历。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4月21月,南明延平郡王郑成功率众进军台湾,至翌年二月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了被荷兰人侵占了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功绩是不可否认的。但此,以其子孙郑经、郑克爽为首的郑氏集团,将他们统治下的台湾变成同清政府长期对峙的独立王国,反对统一,使祖国大陆与台湾经历了长达22年的分裂时期,为结束分裂局面,消除东南沿海的长期威胁,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清政府对台湾郑氏集团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战略和策略。
这些战略策略随着两岸形势和关系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促使台湾郑氏集团放弃武力顽抗的企图,接受清政府的招抚,最终实现了对台湾的统一。
清政府统一台湾的战略策略凝聚了上自康熙皇帝,下至满汉军政大丞们的群体智慧和不懈努力。经过历史的检验,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不乏失败的教训,都能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启迪。
一、和平解决途径的政治策略寻求
寻求政治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力争通过谈判方式实现统一,是清政府统一台湾的基本策略之一。从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在台湾逝世,郑经继位,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清政府就和平统一的问题,与台湾郑氏集团先后进行了10次和谈,前9次都失败了,最后一次清政府使用了武力手段,大兵压境,以战逼和,使和谈取得成功。
1.清政府与台湾郑氏集团和谈的根本分歧
在清政府与台湾郑氏集团的一系列和谈中,尽管有各式各样的讨价还价和利益冲突,但其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这一原者问题。
“依朝鲜(专题,图库)例,称臣纳贡”是郑氏集团在历次和谈中提出的首要条件,也是其和谈的基本立场。朝鲜是中国的邻邦,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处于国防的考虑,朝鲜要求中国政府给予保护,并向中国政府纳贡,成为中国的藩属国。郑氏集团坚持 “依朝鲜例”,就是要清政府承认台湾为中国藩属国的地位,其目的在于将台湾从祖国大家庭中分裂出去。这当然是清政府所不能答应的。康熙皇帝针对郑氏的分裂立场明确指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明清史料丁编》第三本P272)表明了坚决反对台湾独立的鲜明态度,也代表了清政府和谈的基本立场。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康熙皇帝为实现和平统一,也对台湾方面作出了重大让步,同意了郑氏集团“不登岸”的条件,允许起世代留驻台湾,不触动起在台湾的统治地位。
为了达到分裂的目的,郑经还不断宣称台湾不是中国领土,为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制造舆论。在康熙六年(1667)的和谈中,郑经就声称台湾远在海外,“非属(中国)版图之中”(《康熙统一挡案史料选籍》P70)。在康熙八年(1669年)的和谈中,郑经又强调郑氏占据台湾是“于版图疆域之外,别立乾坤”,又说台湾“远在海外,与版图渺不相涉”(《台湾外志》第十五卷)。郑经的这些言论不但无视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的史实,而且也违背了其父郑成功的意志。郑成功当年率军东征,收复台湾,在给荷兰殖民者头目揆一的信中,义正辞严地指出:“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领土也。”(汤子炳《台湾史纲》引)由此可见,郑经的言行不仅是对中华民族的背叛,也是对其父辈事业的背叛。
2.台湾郑氏集团坚持分裂立场的原因
①海商集团特有的独立性是其分裂的思想根源和历史根源
台海郑氏集团代表的是海上商业集团的利益。一方面,海商集团为谋取商业利益,积极要求向海外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又受到封建中央政府的种种压迫和限制,在长期、复杂的斗争中,形成了一种本能的独立性。
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在东南沿海地区由于海上贸易的发展而形成了一种海上商业资本。自明代开始实行的海禁政策使海上商业资本只能在中央政府的禁令的压制下艰难地发展,海商集团就是在禁令的高压下派生出来的海商武装走私集团。官方禁令的压制使其对官府带有与生俱来的对抗心理。到郑经这一代,由于占据了远离大陆的台湾这样一个有利于发展海外贸易的稳固根据地,其民族意识便日渐淡薄,独立意识反日益滋长,因而不思统一,反求分裂。郑经曾说,台湾 “东连日本,南蹴吕宋,人民辐辏,商贾流通。王侯之贵,固吾所自有,万世之基已立于不拔”(《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P70)。这段话比较清楚地反映出郑经的分裂心理。
②台湾经济的发展和逐步自立为其分裂的企图提供了经济基础
郑氏集团占据台湾后,把沿海数以万记的人民移入台湾从事垦殖,在台湾推行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又实行寓兵于农的屯田制度,与此同时,郑氏集团又与英国、葡萄牙、西班牙、日本、越南、写落暹罗、吕宋等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从中获取大量军需物资和巨额利润。这样就使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赖性逐步减少,逐步走上自立自强的道路。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成为郑氏集团不肯与大陆统一的重要因素之一。郑经在给其舅董班的信中更明确表示,台湾“ 幅员数千里,粮食数十年,四夷效顺,百货流通,生聚教训,足以自强。又何幕于藩封?何羡于中土(大陆)哉?”(《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P69)。可见经济上的独立强化了郑氏的分裂意识。
③台湾海峡的阻隔和郑氏集团海上力量的优势使其在军事上有恃无恐
台湾海峡这一天然的军事屏障,使郑氏集团产生了一种安全感。郑氏的水师久经战阵,熟悉海疆情况,有丰富的海战经验。这支部对经过郑氏三代的苦心经营,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一度成为中国东南海域无与匹敌的海上力量,即使荷兰舰队都对其畏惧三分。在长年和平对峙的时期里,清军对台湾没有采取任何积极主动的军事行动,这样就使郑氏集团更有恃无恐。
④清军某些前方将领在和谈中的让步促使郑氏的分裂野心不断膨胀
在郑氏集团乘“三藩之乱”进犯大陆东南沿海地区期间,以康亲王书杰为首的清军前方将领多次派人同郑经和谈。一些清军将领为及早结束久拖不决的战事,在和谈中对郑氏讲了些不负责任的话。如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七月的和谈中,康亲王向郑经许诺,如果郑军撤出沿海岛屿,退守台湾,就带应郑氏把台湾变为中国藩属国的要求,并与台湾“通商贸易,永无嫌猜”(《台湾外志》卷二十)。康熙十七年(1678年)再次和谈,清军将领赖塔在给郑经的信中竟说,如果郑经肯退守台湾,则“本朝何惜海外一弹丸之地”,郑氏可永远占据台湾,“从此不必登岸,不必剃发,不必易衣冠。称臣纳贡可也。以台湾为箕子之朝鲜,为徐福之日本”(魏源《圣武记》卷八)。
清军前线将领的这些话,不但没有换来和平的局面,反而纵容了郑氏的分裂行为,使其分裂野心更加膨胀。
3.清政府和谈政治策略的得失
清政府在统一台湾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将以和谈方式统一作为对台基本策略,无论两岸在和平对峙时期,还是在双方兵戎相见的军事对抗时期,甚至在清军攻克澎湖、兵临台湾,在军事上有绝对取胜把握的最后阶段,清政府都没有放弃和谈,最后终于实现了对台湾本岛的和平统一。
同时不能不看到,清政府为和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显示了充分的诚意,也作出过重大让步,但前9次和谈都失败了,没有取得任何成果。究其原因,除了郑氏集团的坚持分裂、反对统一的客观因素之外,从清政府主观上讲,主要失误在于其和谈策略缺乏足以对郑氏集团形成致使威胁的军事实力和战争手段做后盾。清政府与郑氏集团之间的矛盾,是尖锐对立的对抗性矛盾。面对这样的对手,要实现统一,武力行动应置于主导地位。但清政府不但没有及早地、迅速地建立起一支占据优势地位、能够威胁郑氏集团生存的水师部队,反而一度在军事上采取消极保守的防御方针,裁撤水师、焚烧战船、收缩防线,搁置武力。在没有必要的军事压力和有效的军事打击能力的情况下,清政府寄希望于通过和谈使郑氏集团放弃对抗与分裂的立场,当然是达不到目的的。清郑双方的第10次和谈,是在清军强大的水陆两栖部队攻克澎湖,歼灭了郑氏水师主力,大兵压境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才迫使郑氏集团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使和谈取得了圆满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统一过程中,清政府针对郑氏集团高层决策者的和谈策略虽屡遭挫折。但其以郑氏集团中下层,尤其是郑军广大官兵为主要对象的招降措施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先后有二十万郑军官兵和文职人员向清政府投诚,分化了郑氏集团的内部关系,瓦解了其社会基础,削弱了其军事实力,并促使台湾的军心民心发生倾向清政府,倾向统一的变化,为最后的统一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禁海迁界的经济封锁策略
1.清政府对台湾郑氏集团的经济封锁措施
清政府的经济封锁措施包括实施海禁和迁界移民,目的在于断绝郑氏集团粮饷和军用物资的供给,坐困郑氏集团,令其不战而降。所谓“禁海”,就是严禁一切船只出海贸易、捕鱼。清政府的禁海令规定,北自天津南至广东沿海岸线各省,严格禁止商民船只私自入海,用大陆产品货物进行海上贸易。这既包括中国与外国间的国际贸易,也包括大陆各港口间的国内贸易。清政府采取禁海措施的目的是通过断绝海上贸易往来,阻塞大路货物的出海渠道,使郑氏集团失去大陆货源和军品供应。“迁界移民”是“禁海”的扩大和补充,是更加彻底地切断海内外经济联系的封锁措施。其做法是,将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北6省沿海及各岛屿的居民内迁30——50里,在沿海一带形成一个无人区。清政府的目的就是利用这样一个隔离带来彻底隔断台湾郑氏集团与大陆的经济联系,使其既不能与大陆进行贸易活动,获取大陆的商品和军用物资,又无法向沿海居民征收粮饷,从而在经济上完全陷入困境。
2.清政府经济封锁策略的得失
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台湾郑氏集团的经济困难
清政府在采取政治、军事行动的同时,对郑氏集团实施经济封锁,力图从经济上削弱、打跨郑氏集团,迫其就范,实现统一,从战略上看是可取的。其实施的封锁措施也确实多次使郑氏集团陷入经济困境。一方面由于海上运输能力的限制,粮饷供应不能满足郑军需求,造成大批郑军降清或逃亡;另一方面这对台湾的经济也是一个巨大的消耗,为最后统一台湾创造了条件。
②单纯的陆上封锁策略使清政府的经济封锁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清政府认为郑氏集团以海岛为巢穴,在波涛中谋生计,其粮饷军需完全要仰仗大陆,只要在沿海实施坚壁清野,切断大陆物资的出海渠道,郑氏集团这些“岛上穷寇”就会“如婴儿断乳,立可饿毙矣”(王时胜《漫游记略》)。
但清政府的经济封锁策略与其军事防御方针一样,是消极保守的,单纯立足于陆地,忽视了在海上采取积极主动的行动,没有构成对台湾的海陆联合封锁。因而也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更何况其陆上封锁也并不彻底,连康熙皇帝也承认,经济封锁实施多年,“其私自贸易者何尝断绝?”大陆物资出海渠道事实上一直就没有彻底切断。
③禁海迁界也使清王朝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首先,禁海迁界沉重打击了沿海经济,③阻隔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清政府禁海迁界政策给予东南沿海地区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商品生产以沉重打击,窒息了我国曾一度比较发达的海外贸易,对我国沿海地区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严重后果,从而也严重阻隔了这些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濒海地区有良田万顷,土地肥沃,生产技术先进,已日益形成集约化生产。但迁界令一下,沿海30——50里地带转眼变为废墟,据史料记载,仅福建、广东两省废弃的田园耕地就达五百七十五万九千六百余亩。
我国海上贸易在明代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由于利润丰厚,明末沿海地区出现了 “穷洋竟同闹市”的兴旺局面。清政府实行海禁特别是迁界政策后,不仅私人海上贸易被阻塞,就连福建官府直接控制的市舶贸易也一度完全停顿;不仅对外贸易中断20年之久(康熙元年到康熙二十年),而且国内各港口间的贸易也陷入了一片萧条,惜日频繁出海的巨型商船,闲泊朽败于断港荒岸之间。海内外贸易的长期停滞,缩小了国内外的销售市场,直接影响到沿海各省农业手工业的生产,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伤及沿海的资本主义萌芽。同时海运业也遭到摧残,无数船主破产,船工失业,海运业中孕育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亦因此而夭折。其次,禁海迁界使沿海百姓背井离乡,失去生计,严重损害了当地人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