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精良的武器,秦军对于武器的要求近乎苟刻,这一点跟二战时期的德军有相似之处,都是以工艺品级的要求来要求军队的装备,严谨而苟该,有些技术甚至是直到近年才被攻破的技术难题。
从武器材质上看主要以青铜为主,这项技术在当时的世界来讲是领先的,并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兵器制造管理制度,质量,规格,尺寸,都以统一要求制造,兵器种类多样,针对性强,从兵马俑遗址中发现了秦国其它种类繁多的兵器,戈、戟、矛、铍等兵器与秦弩、秦剑组成了一个完美的青铜武器库而在作战当中所用的巨弩更是其中的姣姣者,历次战斗中令敌军骑兵,步军闻风丧胆。
然而据专家考证,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的六个强国,也同样以青铜兵器为主,但以秦国的铸造工艺最为精专。
讲个小小的例子大家就能知道,秦国的武器制造工艺到达何种程度了,在秦皇陵兵马俑坑,出土最多的青铜兵器是箭头,由于在坑中没有发现弓。
考古人员认为,那些青铜箭头都是为弩配备的。战国时代,箭头的种类繁多,这些箭头上的倒刺和血槽让人感到阵阵杀气。
而在兵马俑坑中发现的箭头,几乎都是三棱形的。秦军为什么单单选择了这种三棱箭头呢?三棱箭头拥有三个锋利的棱角,在击中目标的瞬间,棱的锋刃就会形成切割力,箭头就能够穿透铠甲、直达人体。
带翼箭头有凶狠的倒刺,但翼面易受风影响,使箭头偏离目标。秦军的这种三棱箭头取消了翼面,应该使射击更加精准。专家对这些箭头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当检测数据最终摆到桌面上的时候,研究人员确实感到难以置信。
检测结果发现:箭头的三个弧面几乎完全相同,这是一种接近完美的流线型箭头。这种箭头的轮廓线跟子弹的外形几乎一样。
子弹的外形是为了减低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我们有理由推测,秦人设计这种三棱形箭头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
专家们搞过风洞试验,就看箭怎么飞,这样的箭头出去以后,它上下左右的气流是平等的,所以才能保证这支箭沿着预定的轨迹前进。
秦人凭经验接近了现代空气动力学的规律。这种古老的箭头是早期飞行器当中的范本,它和今天的子弹一脉相承。
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些特大型号的铜镞,每支重量达100克,比其它铜镞长一倍有余。迄今为止,这是古代兵器史上发现的最大的铜镞。
强弩配以精良硕大的铜镞,无与伦比的杀伤力足以令人心寒。秦弩,连同它配备的弩箭,在那个时代很可能是技术含量最高的武器,秦人在铜镞制造方面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它使秦军的攻击力大为加强。
因此兵器与否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到了后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6国,建立起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括帅军30万征讨匈奴,一举扫灭匈奴30万骑兵,随后,又大规模修筑万里长城.蒙括征匈奴是古中国汉族政权与北方强族战争的第一个高峰.秦军夺回河套地区,占领了颚尔多斯,至县44个,驻守重兵。打得匈奴20年内不敢南下犯境,武器的精良立下了赫赫战功。
对于秦始皇的武功,我是这么看的,与汉武帝相比,汉代倾全国之力,一举灭掉匈奴,秦军虽未灭掉匈奴,但这一役打得漂亮比霍去病北征匈奴一战打得轻松不少,所以历史上这一役也评价不多,不如汉代的醒目,由于篇幅关系就不再过多的交待了,现在主要说说文治:
吞并六国秦皇朝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长年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秦王扫六合”,“秦军兵凶,横扫中原大地”。
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
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若单领土论,唐太唐时期的领土原隋末的两倍也是汉的两倍,比秦王朝大不少,可是,若要从老秦国开始算秦国的国土面积增加了近十倍!
文治,本文一点而过,好坏是非诸位明断:
1.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
2.废封国,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历时数千年之久;
3.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大大便利国内交流.;
4.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
5.焚书坑儒,客观来讲统一了思想,避免因为历史问题而导致国家分裂;
6.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7.修建长城,使其成为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长城长期成为国界;
想先重点讲讲“焚书坑儒”,为什么始皇帝要坑儒,这得从儒家的治国思想讲起,儒家讲究以仁治天下,仁治,就是法外有情,君王以品德抚民治国,说白了就是权威可以任意调整法制的尺度。
这就是现在人治的鼻祖,与秦国强国根本的法家是对立的,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
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终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
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官逼民反。
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盛,这就是竖儒误我华夏数千年,秦始皇也许早看到这一点,他的思想及眼光可谓超出常人数千年,以法治国,以法治军才是强国之道。
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荀子代表地主阶级。又说: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
至于儒学代表着什么,别的不用说,请看毛主席是如何表态的:
“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建树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制,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主张厚古薄今,开倒车的”—毛泽东如是说。
在他看来,孔儒们常常是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则不尽然。除了在文化教育上有些建树外,在事功上却常常说些空话。
历朝历代的王公国戚个个都在打儒家和孔子的“仁义道德”旗号,而真正为民谋福利和与民同甘共苦者,少之又少。就是这样,在封建社会竟被捧为“圣人”,那些读了点“圣人”书籍的学子们,竟可以摇头晃脑,把尾巴翘到天上去。除五四以来的反孔思潮外,在其性格底色上,也是自有其源。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
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正是由于秦始皇奠定了中国在世界封建史上的翘楚地位,社会的制度在世界上最为先进。
此项功绩,纵观华夏仅此一人,也只需一人,所以后世在评论帝王功绩上往往重文治武功却忽视了缔造新型社会制度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无人出其右应是不争之事实。
(责任编辑:楚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