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中国核潜艇研制过程:仅用数年造出核动力设备(2)

2009-12-31 11:24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一元一
聂荣臻签发“尚方宝剑” 当时的核潜艇设计完全是“纸上谈兵”,因为就是白纸一张,什么也没有。我们去参观过由苏联援建的我国第一座试验反应堆,

聂荣臻签发“尚方宝剑”

当时的核潜艇设计完全是“纸上谈兵”,因为就是白纸一张,什么也没有。我们去参观过由苏联援建的我国第一座试验反应堆,可到那儿一看,我才发现,那样的反应堆根本就不能上艇。核潜艇武备也没有,当时我们仿制苏联导弹的工作才刚刚开始。鱼雷更不用说,别看鱼雷是老兵器,但制造难度相当大,现在世界上能独立设计制造鱼雷的国家连十个也超不出去,远比能造导弹的国家少得多。另外潜艇的通讯、导航都是空白。

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再加上苏联撤走专家,使我们没有力量同时支撑原子弹、导弹与核潜艇三个大摊子。严峻形势下,中共中央决定集中力量先搞“两弹”,核潜艇研制工作暂停。核潜艇工程开始进入冬眠期。

1965年3月20日,周恩来亲自主持召开会议,宣布核潜艇研制重新上马。701所所长陈佑铭奉国防部第七研究院(简称“七院”)院长于笑虹将军之命,从外地赶到北京报到,担任09工程(即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但谁都没有想到,正当研制工作突破重重难关进入攻坚阶段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1967年1月全国性的“夺权”风暴以后,船舶工业各工厂、科研单位普遍陷入瘫痪状态。核燃料工厂发生了严重的武斗,核潜艇反应堆燃料棒的生产被迫中断。1967年6月25日,有关核潜艇的秘密会议在北京民族饭店召开,来自全国各地核潜艇研制单位的300多位厂长、所长、党委书记及专家、技术人员等,济济一堂。他们中很多人是从批斗会场赶来的。9时多,聂荣臻在国防科委副主任刘华清的陪同下,气宇轩昂地走进会场。很长时间没穿军装的聂荣臻元帅特意穿上一身崭新的军服,显得更加威风凛凛。元帅的话掷地有声:核潜艇工程是关系着国家安危大计的重要工程。这一工程是毛主席亲自批准的,是党中央集体研究决定的。任何人都不准以任何理由冲击研究院、所、生产车间,不准以任何借口停工、停产!这项工程,不能等!不准停!必须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

聂荣臻会后又签发了一份《特别公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军委发出的第一个“特别公函”,要求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影响核潜艇研制工作。这是一把“尚方宝剑”啊,是中央军委给核潜艇工程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指挥者的最大支持!

所有被迫停产的工厂、科研所都逐步恢复了工作。核潜艇技术工艺复杂,一艘核潜艇就是一座浮动的海上科学城。一艘核潜艇的发电量可以满足一座中等城市的照明用电。据统计,建造第一艘核潜艇所需的材料有1300多个规格品种,装艇设备、仪表和附件有2600多项、4.6万多台件,电缆300多种、总长达90余公里,管材270多种、总长30余公里。参与这些材料设备的研究、设计、试验、试制和生产的计有2000多家工厂,协作规模之大在中国造船和军工史上都是空前的。

美国人折腾十多年的难题,中国人几年就拿下

核潜艇工程的核动力装置由核动力研究所负责研制,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是彭湃烈士的儿子彭士禄。

在核潜艇被迫下马的两年间,彭士禄综合同行们的正确意见,提出核动力研究不能只凭一腔热情蛮干,稳妥第一,最好先搞一个陆地模拟堆,充分研究改进后,再安装到潜艇里去。不久,主持核反应堆总体设计的核动力专家彭士禄与数十名设计人员,被秘密地集中到一个海岛,“全封闭”地向核动力装置设计发起最后“冲刺”。反应堆试验终于如期达到预定要求。共和国核潜艇的龙头工程终于被攻克了。船用核反应堆的神秘面纱被掀开了,美国人折腾了十多年的难题,中国人几年就拿下了。

中国有了船用核反应堆,但如何将它变成潜艇的中枢,却茫然无所知。

核潜艇总体所所长夏桐与总设计师黄旭华为此事一起商量了很久。有一次,黄旭华突然冒出的一句话提醒了他,“听说国外有一种核潜艇玩具太逼真了,美国都不让卖了”。对啊,夏桐猛地想起,我们闭门造车在这里空想管什么用,难道就不能先造一个“超级玩具”,然后再在实践中逐步修改完善?夏桐的一个奇想引出了做一个1∶1的核潜艇模型的大工程。颇为有趣的是,一时间研制部门中最为忙碌的竟是几个木匠,他们都是通过最严格的政审和技术考核筛选出来的,即便不是鲁班再世,也是诸葛重生。核潜艇的模型完全是按1∶1的比例用木头制作的,它有着逼真的五脏六腑,甚至连里面的电话也是木头造的,宛如一个超级大玩具。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做法是加快核潜艇研制步伐较为关键的转折。

1970年7月18日,核潜艇动力装置在“三线”某地进行了陆上模拟堆起堆试验。1970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诞辰纪念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新中国海军装备的“头生宝贝”——攻击型鱼雷核潜艇就在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下水了。

从此,人民海军装备发展的历史又揭开了新的一页。新中国海军的潜艇真正姓“潜”了。

(责任编辑:七月未央)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