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起义国军飞行员
第一个放单飞的是原新疆航空队的学员吴元任。
1946年7月下旬的一天,一架“九九”式高级教练机的尾翼拴上了红布条,这是放单飞的标志。
一声令下,吴元任起飞了。机头抬起来了。飞机离开了跑道,飞上了天空。
直接上高级教练机成功了,他们实现了“一步登天”的梦想。
然而就在人们喜气洋洋的时候,新的难题出现在他们面前:那就是航空汽油的告急。汽油是飞机的粮食,没有粮食,飞机根本无法上天。有人提出,是否可以用酒精代替汽油?但是飞机的设计是按油的燃烧来设计的,燃料换成酒精以后,它的热值不够高,到空中温度很低,可能熄火,这一熄火就会使发动机停车。发动机停车对飞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危险故障。
没了退路的老航校人选择了迎难而上,最后成功地用百分之百的酒精代替了汽油。酒精代汽油,飞机吃“粗粮”,在当时条件下,这是个了不起的创举。
1946年,在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向解放区大举进攻之际,6月 26日,国民党空军第八大队上尉飞行参谋刘善本,驾驶刚从美国接收来的B-24轰炸机从成都飞抵延安。
此后,从 1948年9月到1949年6 月这段时间,国民党空军先后有 54人,驾驶20架飞机,从国民党统治下的汉口、南京、上海、杭州、青岛等地飞向解放区,形成了一个驾机起义的高潮。这些起义的人员,后来许多人都成为了创建人民空军的技术力量和骨干,也成为了东北老航校建立初期的中坚力量。
毛泽东在西柏坡听取了东北老航校副校长常乾坤和副政委王弼的汇报之后,人民空军的组建进入了倒计时。9天之后,也就是3月17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航空局,任命常乾坤为军委航空局局长,王弼为政治委员。
这年5月的一个傍晚,正在打点行装、准备率部南下歼敌的刘亚楼突然接到军委通知,让他立刻到毛主席的住处领受新的任务。刘亚楼是位陆军战将,红军时期就当过师长和师政委,曾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在解放战争中先后担任东北野战军第一参谋长和四野十四兵团司令员,战功赫赫。
见面后,毛泽东说:"刘亚楼,你仗打得不错,又在苏联吃了几年面包,要你从陆地上天,负责组建空军怎么样?"刘亚楼很意外,坦率地说:"主席,我在苏联是学陆军的,怕做不了。"毛泽东的态度很明确:" 我就是要你这个自认为做不了的人去做。"这番对话,确定了刘亚楼即将成为人民空军的首任司令员。
飞行部队有了,军委航空局有了,空军司令员的人选也有了,人民空军的组建似乎箭在弦上,弯弓待发。但是,人民空军仍然没有来得及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振翅蓝天。
1949年6月,中央军委作出决定:为了庆祝开国大典,尚未正式组建的空军也要提前亮相,接受检阅。
中央军委航空局局长常乾坤接到命令后迅速从东北老航校等地,抽调了29架各式各样的飞机集结北京。遗憾的是,中国航空工业当时尚未起步,这些飞机全部由外国生产,而且多数是从战场上缴获的。为了阅兵式的安全,常乾坤又从这些飞机中进一步筛选,最终确定了5种机型、共 17架性能相对稳定的飞机,编成了6个空中分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原副参谋长姚峻,当时被编在了受阅飞行大队的第5分队,曾驾驶C46运输机飞过天安门上空。他对参加开国大典受阅的情景记忆犹新。姚峻介绍:歼击机P51飞得比较快,它通过后大概再绕了这么一圈回来,正好跟着后面这些小飞机再通过一次,所以从地面看是26架。
毛泽东带领军队在地面上打了22年的仗,吃够了天上对手的苦头。一直渴望组建自己的空中力量,这一梦想,在这举国欢腾、举世瞩目的时刻终于实现了,他内心的感受可想而知。朱德总司令的兴奋更是溢于言表,他说:“今天我成了真正的三军总司令了!”
在开国大典的41天之后,中央军委致电各军区、野战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正式成立。
(责任编辑:楚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