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探索平西转移:八路军壮烈的平西大撤退(二)

2010-01-16 11:54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1938年10月初,八路军四纵政委邓华主持召开了九间房子会议,决定八路军主力和冀东抗日联军全部向平西转移,西撤整训,结果惨遭失败,冀东抗日力量遭受严重挫折,出发

是撤至平西整训,还是坚持在冀东建立抗日根据地,由于错估了敌人的力量,致使西撤意见在冀热边特委占了上风

1938年9月中旬,第四纵队党委在迁安县莲花院召开包括各大队领导的扩大会议。会议认为冀东平原靠近北平和天津,交通便利,是通往关东的咽喉,日寇和伪满军队调动便利,青纱帐一倒,游击战很难继续坚持下去。挺进冀东以来部队连续作战,急需休整和补充;暴动队伍虽然数目庞大,但是武器装备短缺,基本没有实战经验;也需要整训,而在冀东大规模整训十分困难,决定第四纵队主力撤回平西整训,并动员抗联也西撤到平西整训,以待来年再返冀东开展游击战争,四纵留下少数部队配合地方起义武装坚持在冀东斗争,留下3个各百余人的游击支队,坚持冀东游击战争。决定做出之后,打电报请示晋察冀军区,在等待军区报告的时候,宋时轮带第四纵队第三十一大队和第三十二大队撤到了白河以西,留下邓华带领一个大队集结待命。在这关键时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组织部长马辉之来到冀东向邓华传达中央关于在燕山山脉建立根据地的指示。邓华表示,如果要部队留在冀东就地整训和坚持斗争,兵力不足,需要把四纵第三十一、三十二大队调回冀东,于是,邓华再一次请示晋察冀军区。9月26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刘少奇联名致聂荣臻转宋时轮、邓华及冀热边特委,不同意主力西撤。指出“目前主要的力量在白河以东之密云、平谷、蓟县、兴隆、遵化,以部分力量在白河以西创造根据地。” 邓华、李运昌、胡锡奎(化名王瑞清)在迁安县新庄子开会,研究当前形势,贯彻中央指示,决定在冀东继续进行游击战争,建设以冀东为中心的冀热边抗日根据地。几日后,宋时轮致电邓华:敌人已经兵分七路大举进攻,要求邓华率队西撤。10月8日,朱德、彭德怀、刘少奇电示宋时轮、邓华,再次表示不同意西撤,指出“目前即将冀东游击队大部拉到白河以西,将要发生许多困难”,“邓华应尽可能争取在遵化、玉田、迁安地区,持久进行整理部队,建立根据地的工作”;同时强调“只有到万不得已时,才可率主力向白河以西转移”,但仍“应配备必要的基干部队及干部与地方工作人员在原地区活动,坚持当地游击战争”。接到朱德、彭德怀、刘少奇的电示时,宋时轮和邓华已经得到日军小林部队的一个旅团已从武汉一带调了过来的军事情报,觉得冀东面临的敌情已经是“万不得已时”,决定“率主力向白河以西转移”。宋时轮在白河以西地区致电邓华,在丰、玉、遵一带召开紧急会议,布置四纵留下的部队和抗联的队伍向平西转移。

10月8日,四纵和抗联在九间房村召开会议。商议四纵留下的部队和抗联队伍的去留问题,会前,邓华已同中共河北省委书记马辉之和姚依林等同志交换了意见,并同李运昌、胡锡奎、李楚离、王仲华等党内同志通了气。邓华介绍了有关情况和四纵党委的意见指出,暴动已引起日本侵略者严重注意,我大兵团在冀东活动和进行整训是困难的。冀东平原靠近北平和天津,交通便利,是通往关东的咽喉,日寇和伪满军队调动便利,青纱帐一倒,游击战很难继续坚持下去。再加上挺进冀东以来部队连续作战,急需休整和补充;四纵主力和部分抗联部队准备撤到平西根据地整训,以待来年再返冀东开展游击战争。

李运昌等同志提出了不同意西撤的意见。主张在原地边战斗边整训,指出可以在同敌人斗争中,利用战斗间隙和敌人暂时不能到达的地方进行短期整训,利用多个临时短期整训完成一次有重点又较全面的整训。他还指出,通过起义,我们摧垮了大部分村镇以下的敌伪政权,可是相应的抗日政权在多数地方都没有建立起来,如果我们普遍建立县以下的地方的抗日政权机构,充分发挥广大老百姓的抗日力量和智慧,就会使我们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队伍到哪里,就有基层政权和人民的支持。各个县一级的抗日政府有了广大基层组织的支持就都活了,广大农村的掩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青纱帐消失造成的不利条件。这些工作做好了,边战斗边整训也就有物质保障了。敌人进攻时,四纵和抗联化整为零,与敌人周旋,广泛开展灵活多样的游击战;敌人撤退时,集中起来,打击敌人的薄弱之处。经过努力,建立新的抗日根据地是完全有把握的。李运昌得出结论说,冀东的抗日形势现在还没有到“万不得已的时候”。 如果把抗联都拉到平西进行整训,十多万人集中起来浩浩荡荡向平西进发,这无异于把我秘密活动的抗联一下子都暴露给敌人。敌人行动迅速,调集军队打来,必然会造成我军巨大伤亡。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