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说明什么呢?只能认为王离是章邯的部将,而非所谓秦主力兵团--长城兵团的统帅。否则,《史记》中最起码要记载一下双方的会师。相反,《史记》中几乎只有章邯一个主角,没有丝毫对王离的描述。而且,如果王离是河套地区的主力统帅的话,为何还需要久战的章邯军从南方破楚之后马上北上?要知道,章邯军可是征战以久,迫切需要休息的。
而且在《史记》中,地位相当的军团均称为“约”、“会”,例如“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这里的个人地位是平等的。其实我们今天的约会,即使一例。而主帅对部下则称“令”、“使”,例如“使沛公、项羽别攻城阳”。
——说来这么多,总体意思,是说王离是章邯的部将,根本不是一支主力军的统帅。这是第2个结论。
3、所谓长城兵团存在吗?
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如果秦军只有章邯一个主力,所谓长城兵团根本就不存在。那么对钜鹿大战的意义与影响,秦军的历史都要重写。
相信有很多人都会反驳:秦军百万之众,怎么会只有章邯一个主力?就是基于这种信念,才导致所谓长城兵团的出现。
我们来分析一下,秦军的常规军到底有多少人,大秦帝国到底能动员多少人。
秦军的常规军到底有多少人?谁也不知道。我们估计大秦帝国的主基地关中和巴蜀共有1000万人左右。其成年男子不会超过300万,而要进行战争,必须还有后方支援人员。即使全部男子动员,也只有最多150万人在前线。何况还要有大量的农业人口从事生产,后方的驻防军队。所谓百万之众,是指秦军的极限动员能力。因此,秦军最多能在本土动员投入长期战争的人数为60万,所以才有王翦“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因此,在非战争状况下,秦的主力不会多于60万。
这只给出了一个上限,或许有人很不满,认为秦国全民皆兵,怎么反而兵力不及宋、明?其实,这里所说的主力常备军,是指脱离生产,能够随时战斗的军队。宋军有战斗力,视为常备军的主力只有禁军,但禁军100万是靠6000万人养活的,换算到秦军,只有不足20万。明军的位所,实际相当于专门的兵户,等同于汉代的郡县民兵。真正脱离生产,马上就能使用的部队不过3大营而已。土木之变中,三大营50万人全军覆没,马上导致几乎无兵可用。这支部队的比例更低,换成秦军,不过10万。到拉明末,全国有战斗力的部队,不足50万。大多数军队,都是将领以私兵为核心,凭凑而成。吴三桂的10万军,只有3000主力而已,其余的都不过是相当于游民、民兵凑数而已。这些都不能视作正规军,否则太平天国拥军50万,为什么被10万湘军困扰?只有万余人北伐?因为真正可战之人不超过10万。
再举几个例子。隋唐府兵,最接近秦汉,全国常备军不超过30万(府兵总共不超过80万)。实施世兵的满清,其八旗也不过15万左右,绿营不超过50万。
就是现代,美国的主力军不超过100万。中国达到美军这一标准的军队,大概不超过50万。
——说了这么多,只是要得出一个结论:秦军的主力部队,常规军不可能多于3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