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平定三藩之乱(2)
2010-04-24 10:53
但是以吴三桂为首的反清阵营是虚弱的,内部互相利用,矛盾重重,经不起持久的军事攻击与政治瓦解。而且吴三桂一开始即在战略上犯了保守主义的错误
但是以吴三桂为首的反清阵营是虚弱的,内部互相利用,矛盾重重,经不起持久的军事攻击与政治瓦解。而且吴三桂一开始即在战略上犯了保守主义的错误,以致陷于被动地位。
当他以锐不可当之势占领湖南全省时,却立即收住了攻势,不再渡江前进,扩大占领地区,乃转而在湖南采取守势,沿江布置防御工事,与清军对峙,结果不能出湖南一步。因为吴三桂骚动的目标,即趋向在西北陕甘和东南闽浙,遂遣兵一由长沙犯江西,企图与耿精忠合;一由四川犯陕西,企图与王辅臣会合。这样一种打法,就给予康熙帝以调兵遣将、从容布置应付的机会。
相反,康熙帝在应付这一事变中却表现出他的雄才大略。他看出主要的叛变者是吴三桂,所以所采取的对策是,坚决打击吴三桂,决不给予可以进行妥协讲和的机会,而对其他的叛变者则大开招抚之门,只要肯降,不咎既往,以此来分化敌人,削弱吴三桂的羽翼,从而孤立吴三桂。在这个方针之下,康熙帝把湖南作为军事进攻的重点,命勒尔锦等统领大兵至荆州、武昌,正面抵住吴三桂,并进击湖南,又命岳乐由江西赴长沙,以夹攻湖南。此外,康熙帝又放手利用汉将汉兵来应付作战,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康熙十五年(1676年),陕西的王辅臣和福建的耿精忠先后投降清朝。次年,广东的尚之信也投降于清。吴三桂局促于湖南一隅之地,外援曰削,而清岳乐之军已由江西进围长沙,其失败之势已成。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已起兵6载,年已67岁,为排除胸中苦闷,乃于这年三月在衡州称帝,立国号周,建元昭武,大封诸将。但这是吴三桂穷蹙绝望的表现,未几即忧愤成疾,这年八月病死。吴三桂一死,其势即土崩瓦解。清军得到吴三桂水师将领林兴珠的献策,乃击败吴应麟,攻下岳州。以后占据四川,进攻云贵,主要也是依赖汉将赵良栋、王进室、蔡毓荣、董卫国等的力量。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军进入云贵省城,吴三桂之孙吴世藩自杀。历时8年,波及十数省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削平了。
平定三藩,清廷才真正在关内完成了统一,稳定了统治权,从此之后,才建够开始从事行政和财政经济的调整改革,然后致力于解决边疆问题。
平定三藩
清初,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并列为“三藩”.在对待“三藩”撤与不撤这个重大问题上,唯有明珠与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等极少数人,坚决主张撤藩,与帝意完全一致。康熙帝认为:“吴、尚等蓄谋已久,今若不及早除之,使其养痈成患,何以善后?况其势已成,不若先发制之可也。”
当吴三桂发动叛乱时,朝廷有些人吓得惊慌失措。大学士索额图等人主张处死倡议撤藩的明珠等人,康熙帝严加拒绝。明珠竭诚效力,积极参与平定三藩叛乱的活动。康熙十九年闰八月,在处理尚之信属下兵丁时,给事中余国柱认为:尚之信标下官兵,应即撤回,三总兵官标下兵丁应予分散。议政王大臣会议认为:尚之信标下官兵应分入上三旗中,令驻广东,另设将军、副将军管辖。三总兵官标下兵丁,有愿为兵者为兵,愿为民者为民。康熙帝则认为:尚之信标下官兵均分八旗,另设将军、副都统管辖,分散其力量,日后或撤或迁比较容易。二总兵标下官兵仍驻广东,归将军管辖。裁去另一总兵标下官兵。他便征求明珠之意如何?明珠主张:尚之信标下官兵共十五佐领,分入上三旗,每一旗五佐领,为数不多,不必分隶八旗。以后若撤回迁移,亦不论旗分调取,有满洲大兵押送,分入上三旗办法可行。康熙帝表示同意:“既如此,不必分入八旗。尔等可改票来奏。”在处理耿精忠等人时,依照刑律应凌迟处死,其同伙董国瑞等十九人应立斩。明珠上奏:“耿精忠之罪,较尚之信尤为重大。尚之信不过纵酒行凶,口出妄言;耿精忠深负国恩,擅自称帝,且与安亲王内多有狂悖之语,甚为可恶。”随后又奏:“此内有陈梦雷、金镜、田起蛟、李学诗四人,犯罪固应处死,然于应死之中,尚有可宥之处。”康熙帝命议政王大臣会议集议。于是陈梦雷等四人,免死,给与披甲新满洲为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