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黄花岗之役的前后:功亏一篑 失败成因令人扼腕

2011-04-26 15:21
来源:海南日报 中国新闻网 作者:佚名
青年知识分子,投身激烈的行动,往往予人一种错觉,好像只争一时之胜负,实则他们的心蕴,并非争一时,不争千秋;也不是只争千秋,不争一时。他们是争一时也争千秋,要对中华

 


黄花岗起义失败,清廷残酷捕杀革命党人。图为黄花岗烈士就义的情形。  


  革命党无数次的点火,到黄花岗起义,可谓火势熊熊,再难浇灭;到了四川保路运动,更是风借火势,直接向十月十日的武昌定点飚燎而去。
 


“孤胆英雄”温生才。


  功亏一篑 失败的成因令人扼腕

  起义后一天,黄兴和赵声相见,两人抱头痛哭。因前一天晚上赵声和胡汉民率领二百多干员从香港冒险到达广州,可是这时黄花岗起义已经以失败告终。胡汉民等人因城门紧闭,不得入,又折回香港。赵声经同志辗转引导,方得以和黄兴相见。解读黄兴事后就黄花岗之役向海外同志和孙先生所写报告书等史料,可以得出起义失败的一些关键之点。

  首先是在着力点上,先丢一分。当时准备打掉水师提督李准,因为张鸣岐虽为两广总督,但其实力和威胁不大;孚琦为驻防将军,为人庸俗愚陋,实际兵权也不大;唯有李准阴鸷狡诈,数年来手握重兵,屠杀过很多革命者。于是决定在起以前将其暗杀,使清廷指挥失措。先是选定了同盟会员冯忆汉,做足了掷弹、刺杀的种种练习,事到临头他却怕得要命,托病不出,于是事情陷入僵局。这对日益临近的起义日期大为不利。巧的是,正在这时,出来一个挺身犯难的同盟会孤胆英雄温生才,他在起义的十几天前挺身刺杀李准。可是他的行动,一是没有告知起义指挥部(统筹部),另外他的情报也欠精准,他的目的是刺杀李准,然而他在燕塘以手枪连续射击所打死的坐在轿子中的清朝大吏,是孚琦,而非李准。

  再者,应付清军的变动比较被动。

  其三,在此被动的情形下改动起义日期。而城门紧闭、清军防范甚严,又使赵声未能及时赶到。

  其四,原计划十路进攻一缩再缩,先缩成四路,后来只有一路半。

  其五,黄兴坚持发动起义,当日下午,罗仲霍、朱执信、谭人凤等人来到黄兴处,谭人凤请缓行一日,再行起义,黄兴愤然说道:“老先生,毋乱我军心!”(《武昌革命真史》前编),而在出发前约十分钟,陈炯明派人来到黄兴指挥部,见黄兴已披挂完毕即将出发,本来陈炯明因畏惧不敢发动,不敢启齿,他派来的人见黄兴这个样子,又望望然无言而去!居然没把陈炯明“熄火”的事情告诉黄兴。

  影响之所及

  这次起义的骨干都是同盟会的精英,所以牺牲惨重,但革命思想更由此传播至民间。几个月后武昌首义,清廷倾覆,起义的士兵多以黄花岗事迹作为精神导引。

  黄花岗起义虽以失败告终,但它作为武昌首义前夕的最后一次大举,其影响不可小觑。尤其是在部队中的影响,全然渗透到新军中下层级的官兵脑中,彻底改变了他们的观念。武昌首义也是曲曲折折,起义发动前指挥机关也遭到破坏,种种不利的偶然因素不比黄花岗之役少,负有直接指挥责任者捕的捕、逃的逃,但是部队中的下级军官仍然根据原先的约定,毅然打响了第一枪。星星之火,顿成燎原之势。这些下级官兵的具体行动,就吸取了黄花岗起义的经验教训,各同志人人自危,达成共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一死图之,故这天晚间工兵营之枪声一响,驻城内外军队之同志,同时响应,数小时之间,城内之要隘,尽行占领。这和黄花岗的十路进攻的准备最后只有一路发动的情形完全不一样了。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