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军断粮达46天,内部互相残杀以食,军心动摇,局势非常危急。赵括组织了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秦军阵地,希望打开一条血路突围,但都未能奏效。绝望之中,赵括孤注一掷,亲率赵军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仍遭惨败,自己也命丧秦军乱箭之下。赵军失去主将,斗志全无,遂不复再作抵抗,全部解甲投降,共计四十万赵军降卒。
最后四十万赵军降卒,除幼小的二百四十人外,全部被白起坑杀。秦军终于取得了空前激烈残酷的长平之战的彻底胜利。如果从长平之战前面的战术指定,战略眼光来看,白起无疑是非常优秀的。而后面坑杀战俘这样的事情确实是惨无人道的,是应该被世界所有热爱和平的人们唾弃的。但此一时彼一时,如果在那个时代我们是要这样理解的:
双方参战兵力,虽无详确记载。但秦军也不少于歼灭的赵四十五万数,甚至更多,因为在阻拦赵援时把本国十五岁以上的男丁组编成军,增援长平战场。时间长达两年,可以说胜之不易,人力和后勤消耗也非常巨大。而当时六国中最强劲的对手正是赵国。
而那时虽然给赵军以毁灭性打击,慑服了其他各国。但要彻底灭亡那是天方夜谈,绝不可能,所以就给白起出了一个大难题。派部队看守,可是确有四十万之众,白起自己的军力多也多不了多少。押回秦国路中发生暴乱是完全有可能的,自己的部队就是完全镇压住也必是两败俱伤。即使成功秦国需要用多少的口粮来养活他们?养又有何用?而放则必在为赵用,肯定会被廉颇率领和自己在战,那真是自己打自己耳光了。那这场胜利就完全没有多大的意义。
所以在当时唯一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杀。这样一来使自己没有了后顾之忧,二来不但消耗了赵国的物资,更重要的是他在几年内无可用之兵。三就是在屠杀后可震慑其他国家所有的军队,在和自己作战时考虑到这样可怕的结果,定在无作战之心,失去战斗力。
而这样的屠杀和后世的一些是不一样的。如清初的“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那可以说的对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单方面报复性的屠杀。和二战中德,日法西斯屠杀战俘也是有区别的,因为以他们的力量是完全可以看守住战俘的,在说他们的残忍和白起的杀戮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白起从没屠杀平民,大部分的还是在战争中的死伤,战争本来就是残酷的呢!毫无仁慈可言。
“长平之战”的胜利也奠定了白起在中国历史军事家的地位。和成吉思汗,栗裕大将并誉为中国战争史上最善长打歼灭战的三大统帅之一。而且和后世我们伟大的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战略思想一致,不以攻城略地为目的,而是以打击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白起讲究的是战必全歼之。这也可能是他坑杀四十万赵俘的动机之一。
经过这场大规模的歼灭战后,白起在连下十七城马上就要灭赵时被秦王听信谗言后弃置不用。后又在赵用廉颇不的胜在起用时被白起所拒。因为白起已经将形式在次分析,已经了定不可取胜。却被秦王屡屡相逼下赐剑命其自尽。而白起引剑自刭时,说:“我有何罪于天,而至如此下场?”思惟良久长叹说道:“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国投降兵士数十万人,我诈骗引诱全部坑杀,此罪足以当死。”于是自刎而死。
可见白起在心里也为他的罪行反悔之。所以我们并不能单纯的已坑杀四十万赵俘来片面的看待他,而是应该用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来刨析这位力压王翦,李牧,廉颇的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正如司马迁对其的军事才能评道“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连古人都可以这样正确的看待,何况今天的我们呢?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