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两个安徽佬两次俏皮诗文纠葛
陶行知与胡适是徽州同乡,在美国留学时,又都师从美国实用主义大师杜威先生,两人也是十分要好的朋友。但是两人对当时中国教育的看法截然不同。胡适认为当时中国的民族性是贫、弱、私、乱,中国教育必须从这五个方面入手改革。陶行知不以为然,做诗嘲笑曰:
明于考古,
昧于知今,
抓着五个小鬼(贫、弱、私、乱),
放走一个大妖精(帝国主义)!
胡适见后,以《秋柳》为题,做诗反嘲曰:
但见萧萧百叶摧,
尚余垂柳拂人来。
西风莫笑长条弱,
待向西风舞一回。
陶行知看后,又立刻答了一首:
这是先生自写照,
诬我献舞亦奇哉。
君不见吾鞭一指,
东风西风都滚开。
陶胡二人对当时中国教育的看法各有千秋,但陶行知认为当时中国的教育最主要是对学生和广大民众进行反帝爱国主义教育,无疑更高一层楼。
以上是两个安徽佬的一次俏皮诗文纠葛。而1935年,也又一次。那年胡适第一次坐飞机,高兴之余写了一首诗歌,题为《飞行小赞》发在《独立评论》上,诗歌曰:
看尽柳州山,
看遍桂林山水,
天上不须半回,
地上五千年。
古人辛苦学神仙,
要守千戒。
看我不修不炼,
也腾云无碍。
陶行知看后,非常气愤,也写了一首诗歌来进行驳斥:
天上一日戏,
地上千万滴。
百姓流汗难,
老爷游戏易,
自己不劳动,
还要吹牛皮。
胡适看后,十分生气,但对这位徽州老乡也无可奈何,最后不了了之。
五、邀请白求恩来中国
毛泽东同志的《纪念白求恩》一文让无数中国人知道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感人事迹。但他是陶行知先生介绍到中国来的却鲜为人知。
1936年9月,陶行知先生为发动华侨并广泛联合国际进步人士支持中国国内抗战,自筹经费后奔走香港、法国、荷兰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美国也是他的必经之地。1937年7月30日,陶行知应邀参加美国洛杉矶医友晚餐会,恰巧白求恩也在场。主人介绍陶行知与白求恩认识。
白求恩是加拿大蒙特利尔皇家维多利亚医院的脑外科主任大夫,在西班牙内战时,他曾跟随加拿大志愿者到西班牙前线抢救过伤员。陶行知向白求恩大夫介绍了“七七事变”后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他此行的目的。白求恩大夫听后非常的感动,他毫不犹豫地向陶行知表示:“如果需要,我将愿意到中国去!”陶行知听后,非常感动,连声说“谢谢!谢谢!”
白求恩返回加拿大后,立即按与陶行知先生的约定展开工作,迅速组建了一支医疗队。1938年3月末,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革命圣地延安,不久赴晋察冀边区工作,他以精湛的医术为中国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一大批医务干部,最后为中国的抗日战胜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六、教儿务实
1940年夏天,陶行知的儿子陶晓光想进成都无线电制造厂工作,但苦于没有正规学历证书,就背着父亲向副校长索取了一张晓庄师范的毕业文凭。
陶行知得知后,立即函电儿子把文凭邮寄回来,并给儿子捎去了一封信。在信中,陶行知告诉儿子“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教育他要弃虚务实、认真做人。陶晓光看后非常的感动。今天读来这则小故事依然有很深的启发意义。
陶行知一生推行平民教育,到1940年代,已成为备受世界关注的中国著名教育家。这位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平民教育家和民主主义志士,被业师、闻名世界的教育大师杜威公开称赞:“陶行知是我学生,但比我高过千倍。”这些评价对陶行知而言,应该是恰到好处了吧。
(责任编辑:凝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