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书影(明《医统正脉》本,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
《脉经》在学术上最大的成就就是二十四脉的确立。中医对脉象的描述在《内经》中就已经有了许多记载,曾出现四十多种不同的脉象,《伤寒论》中也有二、三十种不同的脉。但是,这些脉象都缺乏明确的指下标准,没有明确的概念,也常易混淆。《脉经》首次系统的论述了各种脉象,总结并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等二十四种,并准确描述了各种脉象的不同指下感觉,为脉象的鉴别确立了标准,使之规范化。此后,历代中医著述中对脉象的描述,均未离开《脉经》的基本范畴。
对于不同脉象的临床意义,《脉经》也做了大量论述。除对脉象主病进行原则性概括,如“迟则为寒”、“缓则为虚”、“涩则少血”等内容外,王叔和还结合病证、病机、治疗等内容对脉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合性总结,这不但反映出当时的脉学研究已达到较高水平,时至今日这些宝贵的资料仍然在临床上有重要参考价值。
《脉经》还首开脉象鉴别之先河,在开篇提到二十四种脉象后,紧接着就提出了浮与芤、弦与紧、革与实、滑与数、沉与伏、微与涩、软与弱、迟与缓八组相类脉,提示学者须注意脉象的不同而区别对待,这对后世辨脉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汉代以前,切脉的方法主要是全身遍诊法,东汉之后,自《难经》首倡诊脉“独取寸口”法后,患者与医生都感到方便,十分盛行。但由于《难经》并未解决寸口切脉的寸、关、尺分部等关键问题,诊断的质量尚难得到保证。因而,当时很多医生仍然主张使用遍诊法,如张仲景就仍然推崇人迎、寸口、趺阳全身三部脉法,反对当时“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的风气。有鉴于此,《脉经》在《难经》的基础上发展了寸、关、尺三部脉法,提出:“经言所谓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每部中有天地人也”,这是最早的寸口三部九候脉法之说。同时,《脉经》还确立了寸口左右六脉分配脏腑之说,提出寸关尺三部左手依次为: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右手依次为肺大肠、脾胃、肾膀胱的脏腑分配原则,从而使寸口脉法在理论上更加趋于完善,大大推进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普及。
(责任编辑:雁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