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人物 >

【明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

2009-05-18 16:44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顾炎武纪念馆 顾炎武至死不食清禄 在外地人的心目中,处于江南文化核心地位的苏州人好像是精致有余而豪迈不足,其实在苏州历史上不乏胸怀天下的先

顾炎武纪念馆

顾炎武至死不食清禄

在外地人的心目中,处于江南文化核心地位的苏州人好像是精致有余而豪迈不足,其实在苏州历史上不乏胸怀天下的先贤,北宋的苏州人范仲淹留下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一直感动着无数仁人志士心忧天下,而在明末清初的乱世中另一个苏州人也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慷慨激昂的主张,并终生身体力行地予以实践,这个以天下为己任的苏州人就是顾炎武。

小时候过继给叔母王氏

顾炎武初名绛,后改名继坤,字忠清,明亡后又改名炎武,字宁人,曾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他是明清之际著名的经学家、思想家,有“清学开山”之誉,和王夫之、黄宗羲一起合称清初三先生。

顾氏为昆山望族,顾炎武祖上曾世代为官,但他出生的时候已经家道中落,其父仅为国子监的荫生,从未进入官场。顾炎武小时候就过继给叔母王氏为子,王氏经常给他讲述方孝孺、于谦等人的报国事迹,这些对于他以后人格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史载顾炎武其貌不扬,“双瞳子,右目微眇,”但是才气不凡,生性耿介。他在十四岁时入学为秀才,后来结识了同样有才名的归庄,成了终身的莫逆之交,他们一起参加了复社,两人都耿介绝俗,特立独行,被嘲笑为“归奇顾怪”。

抗清失败家破人亡

顾炎武中秀才后,科场屡次败北,这时明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中,农民起义已经成为燎原之势,辽东战事又接连失败,严峻的社会现实把顾炎武从科场中震醒。崇祯十二年(1639年)乡试落第后,他“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毅然抛弃了于国无补的科举帖括之学,致力于研究关于国计民生的真学问。从这一年开始,他倾注全力于《天下郡国利病书》及《肇域志》的纂辑,试图从中去探寻国贫民弱的根源所在,从而揭开了自己一生为学的新篇章。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明朝被农民起义军推翻,随后弘光政权在南京建立了,顾炎武被荐任兵部司务,他撰成了著名的“乙酉四论”(即《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作为兴复大计,希望得到采纳,可惜弘光政权内乱不已,很快便被清军消灭。目睹了清军南下时的野蛮屠杀,顾炎武愤然投笔从戎,在苏州参加了抗清斗争,失败后家破人亡,两个弟弟在清军屠城中死于非命,生母何氏虽幸免于难,但却留下了终身残疾,嗣母王氏绝食十多天后去世,临终时留下遗言:“勿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在这期间鲁王、唐王均派人和他联络,请其出山以图中兴,但因母棺未葬未能成行。

不久,这几个政权也相继覆灭了。顾炎武只好隐居在太湖山区读书,并相机与活动于太湖一带的抗清义军联系。江南一带的抗清力量被镇压后,他只好剪发改装,扮作商贾,往返于长江中下游和淮安等地。

顺治十二年(1655年),顾炎武被昆山豪绅叶方恒诬告“通海”而被逮捕入狱,后在友人归庄等人相助下出狱,次年又在南京太平门外被叶方恒派遣的刺客杀伤。时局的险恶,豪绅的陷害追杀,迫使顾炎武决定远离故土,北上邀游天下。

至死不食清禄

顺治十四年(1657)秋,四十五岁的顾炎武将家产尽行变卖,只身弃家北去,开始了以后二十多年漂泊不定的游历生活。他首先选择了山东章丘作为立足之地,并往来于直、鲁、江、浙间联络豪杰,以图兴复故国,后见复明大势已去,才决心“笃志经史”,把自己的后半生贡献给学术事业。

在山东二十年间,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山东各地,并参与修订《邹平县志》、《德州志》、《山东通志》等方志,还完成了其巨著《肇域志》的山东部分。康熙十六年(1677年),他应友人之邀入陕西,居于华阴,杜门不仕,拒修《明史》,致力于其奠定在中国学术史上重要地位的巨著《日知录》和《天下郡国利病书》的修订和撰写。《日知录》是顾炎武花了30多年心血才完成的读书笔记,曾于康熙九年(l670年)初刻于淮安,当时仅8卷。晚年的顾炎武检讨旧作,作了大量的增补,扩充成20多卷。《天下郡国利病书》也是顾炎武青年时代就着手撰写的经济地理巨著,主要是研究全国各地的农田、赋役、水利、盐法、矿产、交通、疆域、关隘要塞、兵防等问题。为此,他历时二十余年,通读了历代正史及各地志书、名人文集、奏章典册等文献,往来南北东西数万里做实地考查。史载他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遇到关塞险要的地方,他就访问当地的退伍老兵,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如果跟他在书本上读到的不一样,“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可见其学风之认真严谨。

当时的顾炎武以精湛的学术造诣名著朝野,但清政府屡次征聘,都被他坚决拒绝。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特开博学鸿词科,征举海内鸿儒,许多江南名士都屈膝应征,顾炎武也被同乡叶方霭等人联合举荐,但他严辞拒绝。第二年叶方霭又以《明史》馆总裁的身份向他发出修书聘请,他誓死不从,并在回信中郑重声明:“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顾炎武不与清朝的名公巨卿有所交往,即使与自己的亲外甥、时任清政府高官的徐乾学弟兄,也很少走动。有一次,徐乾学坚邀舅舅到家中做客,他无奈去了,但拒绝饮宴,以示不食清禄。后来徐乾学兄弟在江南替他买田置地,多次请他回故乡养老,顾炎武始终没有答应。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七十岁的顾炎武病逝于远离故乡苏州数千里之外的山西高原上。作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景仰。
(责任编辑:如雪)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