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人物 >

【春秋·管仲】中国古代第一相(2)

2009-05-05 14:4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李波
葵丘之盟后,齐桓公在诸侯间声望日隆。周襄王派宰孔赐给桓公祭祀过文王和武王的祭肉、朱红色的弓箭和大车,还命令齐桓公不必行跪拜大礼。《史记》

葵丘之盟后,齐桓公在诸侯间声望日隆。周襄王派宰孔赐给桓公祭祀过文王和武王的祭肉、朱红色的弓箭和大车,还命令齐桓公不必行跪拜大礼。《史记》对此事有记载:“桓公欲许之,管仲曰‘不可’,乃下拜受赐。”

齐桓公不想对周王的赏赐跪拜,是有原因的。当时周王室日益衰微,对诸侯各国的约束力几近于无,当时能够号召中原诸侯的,只有齐桓公。因此齐桓公在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后,认为自己建立了像夏商周三代君王一样的功业,因此要像天子那样到泰山去祭天,到梁父山去祭地。

对齐桓公这种疯狂的想法,管仲想尽办法才终于制止了,并提醒桓公一定要“尊王”。

“尊王”就是假天子之名,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实惠,又能避免引起众诸侯的反感乃至攻击,这个道理在商人管仲眼里,要比桓公清晰许多。

大厦倾倒

病榻论相示君主

公元前645年,齐国处在一个历史的拐点上。因为帮助齐桓公实现霸业的管仲患了重病,将不久于人世,齐国内部潜伏着巨大的危机。

这场危机连齐桓公也无法了解有多严重,直到他活活饿死在自己的寝宫之前,他才哭着说:“嗟乎,圣人所见岂不远哉!若死者有知,我将何面目见仲父乎?”

管仲的确预见到了他死后的情况,这个精明的商人临死之前为桓公分析了易牙、开方和竖刁三个人的性格。

他说:“易牙不惜烹了自己的儿子来讨好国君是没有人性;开方放弃千乘之尊国来到齐国,他的目标决不是做一名齐国宰相那么简单;而竖刁宁愿自残以侍奉国君您,他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如此违反人情,如何会忠心于您呢?”

管仲病榻前的一番长谈,只是证明了他预见的准确,但并没有改变齐国的命运。两年之后,在那场宫廷内乱中,易牙、竖刁作乱,齐桓公饿死宫中。

齐国振兴是因为有管仲,齐国大乱是因为管仲之死。齐国能够拥有管仲这样的栋梁固然幸运,但是这个栋梁倒塌之时,齐国如果能够继续繁荣下去,则更是百姓的幸运,齐国的胜利。

(责任编辑:一步之遥)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