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比干冒着丧生灭族的危险进宫朝见商纣,他说:“当年汤王时,天下大灾,饿殍塞途,汤王下车抚尸而哭,自责无德。又立即开仓济贫,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天下称颂。你今天的作为与先王的仁政背道而驰,若不改悔,天下就危险啦!”
比干剖心
对于比干的直谏,商纣当然无动于衷。比干就留在宫中,甚至登上他的摘星楼,得空便谏,三日不去。比干连续3天进宫向纣王进谏,抨击、指责纣王杀皇后、杀大臣、谪太子的过错,斥责他的暴政。纣王无言以对,恼羞成怒质问比干:“你为什么这样固执?”比干答道:“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士有诤友,下官身为大臣,进退自有尚尽之大义!”纣王又问:“何为大义?”比干答:“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我王也学此无道之君,难道不怕丢失了天下吗?我今日进谏,正是大义所在!”纣王听到这里勃然大怒,决定要拔掉比干这颗眼中钉,于是说:“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说罢,命人剖开比干的肚子、取出心肝,并向全国下令说:“少师比干妖言惑众,赐死摘其心。”公元前1029年夏四月初四,比干被纣王杀害于朝歌摘星台。
比干死后,商纣王众叛亲离,不久,周武王伐商,两方军队战于牧野,商人竟至阵前倒戈,商纣王自杀,商朝顷刻覆亡。
比干死后,葬于朝歌城南三十五里之王畿上。今卫辉市城北约7.5公里顿坊店乡,有一座小山一样的大土冢,就是比干墓。该村也因存有比干庙(墓)而命名比干庙村。周武王灭商后,认为比干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臣,应予以褒奖,就在比干葬地汲县为比干封了墓,《尚书·武成篇》中曾记载“武王克殷、封比干墓”,对这一历史事实进行了真实的记录。北魏时孝文帝因墓建庙,后世历朝帝王又多次对墓地进行修建。
比干建墓后,历代帝王和名人都前往瞻仰。春秋时,孔子率弟子祭奠比干,他亲自用剑在石碑上刻下“殷比干莫(墓)”四个字,并赞曰:“殷有三仁,公居其一”。据考证,这是孔子留下的唯一真迹,这块碑也被称为“天下第一碑”。 公元494年,魏孝文帝拓跋宏以“太牢”之礼(最高规格的祭祀方式)祭拜了比干,又派大臣建庙立碑,从此才有了比干庙。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带领文臣武将来到比干墓前,为比干举行了隆重的祭礼,追赠比干为“太师”, 谥忠烈王,并命令地方官以后每年春秋两季祭祀比干。到了清朝,乾隆皇帝为比干立了一块名为“精华”的御制碑。这位用行书或者草书到处题诗留字的潇洒皇帝,只有这一次,用了规规矩矩的正楷来提写碑文。
比干庙
如今,3000年过去了,虽然比干的躯体早已化作一抔尘土,然而比干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却永留人间、名垂青史。后人“自古拒谏之君莫甚于纣,自古死忠之臣莫甚于比干”的评价,更使我们对一代忠臣肃然起敬。
比干还是林氏先祖。传说比干被挖心后,其妻陈氏为躲避官兵追杀,逃难于长林石室,生子名坚,因生于林,被周武王赐以林姓,史称林坚,他也被林姓人尊为受姓始祖。
(责任编辑:昭君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