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三立,维新四公子之一,清末同光体诗派代表人物,近代爱国诗人;陈三立乃近代“同光体”(指“同治”、“光绪”两个年号)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自幼聪慧博学,洒脱而不媚俗。常以诗会友,自谓“凭栏一片风云气,来做神州袖手人”,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有“吏部诗名满海内”之誉的陈三立不问政治,但为人正直,富有民族气节,为社会兴利不遗余力。他在家乡创办新学,让出私宅作课堂,延聘外国教师,开设英语及数、理、化新课目;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他还主持正义、为民请命,将地方上的恶霸及贪腐官员绳之以法。
陈寅恪,学贯中西,曾留学日本、德国、法国、瑞士和美国,在哈佛大学,他与吴宓、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一九二六年,三十六岁的陈寅恪与梁启超、王国维应聘为清华研究院导师,被誉为“清华三巨头”。一九二九年他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为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的终极目标。吴宓说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梁启超则对人说“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作为现代著名史学家、教育家,陈寅恪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
除陈寅恪外,陈三立长子陈衡恪是近代著名画家,时与齐白石齐名,还擅长篆刻、书法、诗文;而陈衡恪次子陈封怀是著名植物学家。“陈门五杰”成为修水人的骄傲。出于对近年来“陈寅恪热”的关注,笔者今夏专程赴江西省修水县义宁镇桃里“陈家老屋”参观,这座东西长百米、坐南朝北的明清徽居大宅院,气派不凡,蔚为壮观。正厅中央悬挂陈门五杰的画像,卧室、客厅、书房、茅房等古色古香,门外还保留大片良田,江南耕读世家之貌历历在目。
冯家:书香门第重学养
河南省唐河的冯氏家族,出自桐柏山麓的唐河县祁仪镇,这里位于豫鄂两省交界处,濒临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和武汉三镇,山青水秀。此地传承黄河文明脉络,又浸润长江文化气息,堪称得风气之先的“风水宝地”。
冯家是个家学渊源的书香门第,冯友兰祖父冯玉文擅长诗文,遗有《梅村诗稿》一部。父亲冯台异也崇尚文学,着有《复斋诗集》。伯父冯云异和叔父冯汉异均为学富五车的秀才,都有诗文传世,冯家自来注重教育,无论男女,小孩子七岁一律上学,接受私塾教育。而冯家又颠覆了“复古”式的私塾,思想开放,引进新学。冯友兰从小就读《地球韵言》一类新书。冯友兰与弟弟冯景兰、妹妹冯沅君学业优异,上世纪二十年代先后考入北京大学,后又出国留学,有“唐河三杰”之誉。
冯家家学渊源,子女皆好学上进,名声远播。冯友兰的姑妈冯士钧,是一位天才女诗人,可惜英年早逝,只留下一部诗稿《梅花窗诗草》。冯友兰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享誉“一代宗师”;冯景兰为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矿床学重要奠基者;冯沅君是文学史家、五四时期先锋女作家、新中国首位女性一级教授。冯友兰的堂兄堂弟堂姐堂妹也大多学有所长各有建树。冯友兰的长子、美籍华人冯锺辽,如今是享誉全美的工业锅炉专家。冯友兰之女──宗璞是冯家第三代才女的代表。她自幼受家学熏陶,随父住在未名湖畔燕南园,十六岁开始发表作品,一九五一年毕业于清华英语系,后任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其名著《红豆》,文笔细腻委婉,洋溢着深厚的人文关怀。近年来她抱病创作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其中《东藏记》获茅盾文学奖,堪称当代中国为数不多的学者型作家。
今天,“钱学森之问”──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家巨匠?──正在成为社会各界议论的焦点。是啊,我们的大学怎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杰出人才?
细想之,不妨从无锡钱家、修水陈家与唐河冯家寻求答案。一部家族史也是一部社会史和文化史。如何继承、发扬三大望族的血脉渊源与人文精神,意义深刻呢!
(责任编辑:柑柠凤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