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人物 >

1946年叶挺获释后想做的第一件事:要求恢复党籍(5)

2011-04-22 10:30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佚名
为了让中央放心,叶挺马不停蹄,于11月3日赶到了延安,与其说是商谈,不如说是接受考核。让他不安的是,延安的欢迎横幅上屡屡称他为军长,而不是同

  为了让中央放心,叶挺马不停蹄,于11月3日赶到了延安,与其说是“商谈”,不如说是接受“考核”。让他不安的是,延安的欢迎横幅上屡屡称他为军长,而不是同志。叶挺之子叶正明说,叶挺到延安后曾经和毛泽东深谈了一夜,提到恢复党籍问题,哪怕是秘密恢复也好。但毛泽东说:“不是你叶挺不能当共产党,而是你不当共产党比当共产党作用更大。”叶挺服从了这一安排。

  蒋介石此时却大为光火。他本以为,叶挺受命后,一定会先向他这个委员长表忠心,谁知叶挺却先去了延安。蒋介石对此非常不满,连呼上当。

  磨盘里的一粒砂

  延安归来,叶挺意气风发地扛起了新四军大旗,他的搭档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东南分局书记项英。

  项英在党内威望很高,红军主力战略转移后,他领导留在长江南北的一部分红军和游击队约3万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劳苦功高。

  新四军组建初期,叶项二人配合默契。陈毅曾说:“项副军长在中央苏区时代就领导这个地区,三年游击战争也在赣南。他以其历史地位,在全党的威信,使南方七八省游击队造成铁的力量。以后跟叶军长合作,使改编成功,这是本军成立的关键。”“叶挺同志是过去北伐时代老四军的领导人物,没有叶军长出来调停奔走,要增加成立新四军的困难。叶军长为本军的保持发展尽了最大的力量,这是叶军长的功绩”。

  1938年初,分散在南方八个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成了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十个团、一个特务营,全军1.03万余人,6200余支枪。从此,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新四军这支人民武装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成了华中地区敌后抗战的主力军。

  随着时间的推移,叶挺发现与其说他是军长,倒不如说是军需外交官更为贴切。蒋介石虽然被动地接受了新四军的改编,但在人数、干部、枪械弹药、粮饷服装、驻地范围、行进路线等多方面都限制新四军。接受改编后的新四军的给养只相当于国民党部队一个丙等师的标准,而且还经常拖欠。

  “讨军需”这项令人头疼的重任,只能被叶挺——这个“不当共产党比当共产党作用更大”的人——担当起来。

  就叶挺的个性来说,他从不乞求任何人,但全军抗日将士的饥寒交迫,迫使他为之奔走呼号。他一次次求见不愿见面的蒋介石,受够了他的冷落;他一回回走老袍泽的后门,虽然这是他平生最讨厌的;为了给队伍买枪,他甚至卖了夫人的嫁妆。

  但是,不是共产党员这一点,也给叶挺带来了工作上的不便。

  共产党人从挫折中认识到了“党指挥枪”的重要性。新四军内实行党委负责制,各项工作都是通过党的组织关系进行贯彻执行。叶挺不是党员,新四军与中央的电报往来他无从知晓,中央军委新四军军分会他没资格参加,只能“在住室里绕室徘徊”。

  在给新四军军部秘书长李一氓的一封信中,叶挺曾说过:“一个居士不适合当大庙的方丈。”从这句话看,叶挺的苦恼并不是针对某个人的。

  与文学影视作品中表现的不同,李一氓回忆说,叶挺和项英之间很难说有什么矛盾、冲突,项英也注意维护同叶挺的关系,战士们甚至看到两位首长一起浇菜的和谐景象。

  但在表面的尊重之下,叶挺归根结底还是个“客卿”。当时的党务归政委,军务归副参谋长,这都限制了叶挺发挥其军事才能。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