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叶挺获释后想做的第一件事:要求恢复党籍(6)
2011-04-22 10:30
新四军军部在云岭三年间,叶挺两次走避,在皖南停留的时间只有一年零几个月。第一次走避是1938年秋,叶项二人在新四军的发展方向上产生了歧见,叶
新四军军部在云岭三年间,叶挺两次走避,在皖南停留的时间只有一年零几个月。第一次走避是1938年秋,叶项二人在新四军的发展方向上产生了歧见,叶挺便修书一封,挂冠而去,回到广东惠州一带打游击去了。
蒋介石得悉叶挺出走的消息后,一面挖苦共产党人说,连叶挺都不能与你们共产党合作,将无人与你们合作,一面则声称将为新四军另派军长。
他指挥谁呢?”在周恩来的说服下,新四军参谋处从项英驻地搬到了叶挺所住的种墨园,以利叶挺进行军事指挥。
参谋处长搬过来住,并不代表尊重叶挺的指挥权。叶挺遗憾的是,新四军打过千百次胜仗,由自己直接指挥的作战却一次都没有。1939年9月,他再次心灰意冷地离开了云岭,直到次年的8月,才在周恩来的劝说下重回军部。
对此,叶挺形象地形容自己“好象夹在磨盘里的一粒砂子,很不好过!”这也正是他“三年军长,四次辞呈”的痛苦根源。
1940年冬,国民党顽固派强令黄河以南的新四军、八路军在一个月内全部撤到江北,新四军前景不明。
正此时,叶挺的妻子途经香港造访李济深,后者关心地询问叶挺“为什么不出来”,而后叶挺专门致信给李济深答道:“当危难中,何忍舍部属于不顾?挺今日处境,正如走百丈独木危桥,已无返顾余地,桥折则溺水死耳。”
受命于败兵之际
1940年11月中旬,党中央任命叶挺为华中八路军、新四军总指挥,可谓委以重任。遗憾的是,叶挺尚未就任,皖南事变就发生了。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直属作战部队9000余人,奉蒋介石之命北移。寒冬腊月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似乎是出师不利的凶兆。大队人马在泥泞的山路上盘桓,从云岭到茂林这短短20公里路,竟然走了十四个小时。战士们非常疲劳,衣服全湿,又不得不在茂林原地休整一天。
6日拂晓,茂林东南的丕岭山脚下,新四军前锋老3团与国民党第40师交火,打响了皖南事变第一枪。
就在顽军即将合围的关键时刻,叶挺主张不惜代价攻克星潭,但项英一直犹豫不决。新四军领导层为是否攻打星潭,竟然从下午3时讨论到夜间10时,长达7个小时,得不出结论。
讨论中,叶挺对项英等人说:“现在我们陷入了重重包围,不打一场恶仗不花一些代价,是冲不出包围圈的。时间就是胜利。不能总是犹豫不定,总是没有决心。你们的意见到底怎么样?请快说出来。”
项英则亮出自己的底牌。他不愿硬碰硬打星潭,而主张大兵团向后转,绕到西南和敌人“捉迷藏”。
显然,这是把游击战术照搬到大兵团作战上了。叶项二人的分歧,不仅与当时扑朔迷离的局势有关,也与两人既往在沙场上的作战经验有关。
项英没意识到,部队照此执行便犯了兵家大忌,不但令新四军士气大受打击,政治上更是陷入被动。其后数日,新四军与国民党的7个师8万余人血战泾川,却再也打不出茂林这块弹丸之地。
9日,部队被困大山中,项英阵前带着新四军重要干部及随从人员,不告而别,真的钻进山沟打游击去了。叶挺则于败军之际,担起了指挥重任。
10日拂晓,军指挥所退到茂林石井坑,9000余人的队伍已被打散,叶挺身边仅剩20余人。
所谓坑,就是山沟,60余年后的石井坑仍是当时风貌。记者现场观察,这里被大山四面包围,地形如同一个葫芦瓢,仅在东西长600米、南北宽1000米的洼地里分布着百十户人家。即便不懂军事,也能看出这是一块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