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为着要把这些同志带出重围,又重新燃起了斗志。致电中共中央时,他说:石井坑可守一个星期,请中央不惜以全面破裂威胁,要国民党撤围让路,否则将全军覆没。
部队在石井坑真能坚持一个星期吗?这时,子弹快要打完了,手榴弹快要扔完了,粮食快要吃完了。眼看将士们饿着肚子打仗,叶挺带头,先宰杀了自己的战马。
为了鼓舞士气,他还起草了一个告全体指战员书,要“大家拼,大家死,抱着必死的决心,采取决死阵地战,创造第二个黄花岗,创造共产党人的辉煌”。
接替项英负责政治工作的饶漱石并不赞成叶挺这种硬拼的做法,故婉言地对叶挺说:“我们现在部署的一切是死里求生,不是死里求死。”但叶挺主意已定,不论谁劝,仍然做出了“坚守石井坑”的部署。
饶漱石所谓的死里求生,实际上是指分散突围。在叶挺的军事生涯中,这是从来没有采用过的战术。北伐时,他长驱直入,穷追猛打;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他冲锋在前,拼到最后;在皖南的几次反扫荡中,他阻击、出击。对于他这样个性的铁血军人来说,拼到最后才是军人的天职。
在绝境中,叶挺下令:“叶挺如果临阵走,枪在你们手。”在给中央的电文中,屡屡提及的“坚决打到最后一人一枪”“死守硬拼到最后一人”,也充分地表现了他的决绝。
石井坑守备战是叶挺的最后一战,双方在此激战了三天三夜,仅东流山阵地就失守过三次,又两次反攻夺回,但终究没能挽狂澜于即倒。这场战斗到底应不应该打?尽早分散突围是否更加有利?对此,叶挺似乎也有反思,他在致毛泽东等人的电报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