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人物 >

1946年叶挺获释后想做的第一件事:要求恢复党籍(7)

2011-04-22 10:30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佚名
此地明明不可久留,但已经连续战斗了4天的叶挺疲劳至极,钻进一间屋就睡着了。军部想找些战士在屋外守卫,却遍寻不得。后来,路上陆续来了些零星


  此地明明不可久留,但已经连续战斗了4天的叶挺疲劳至极,钻进一间屋就睡着了。军部想找些战士在屋外守卫,却遍寻不得。后来,路上陆续来了些零星部队,军部即传令叫他们站岗,谁知战士们一站在那里就睡着了。

  “我没见过一个军人,在兵临城下万分紧急的时候,能够像他那样沉着。”刘伯承曾经如此评价叶挺,但即便沉着如叶挺,此刻也真是弹尽援绝,无法可想。

  时任新四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的钱俊瑞回忆,清晨,叶挺一人走到窗口,望见后边山坡上有两个自己的战士横躺着酣睡,不禁悲从中来,潸然泪下。他回到桌旁,手草一电稿,请延安转发蒋介石,呼吁蒋看在抗日大义上迅速解围。

  同时叶挺还草一电,托延安设法转其夫人。电文称:此际被围,生命大致不保。唯如此牺牲,殊出意料。

  他一面起草,一面啜泣。钱俊瑞形容当时情景“可谓惨绝”。

  交代完后事,叶挺已无牵挂。他说:“是我们牺牲的时候了,不阵亡就要做俘虏,到现在只有一个问题了,打电报给中央,告诉我们完了。”

  这封“完了”的电报是这样写的:

  支持四日夜之自卫战斗,今已濒绝境,干部全部均已准备牺牲。请即斟酌实情,可否由中央或重庆向蒋交涉立即制止向皖进攻,并按照原议保障新四军安全移江北及释放一切被捕军部工作人员。

  不幸的是,党中央并未及时收到这些重要的电文。

  拼一死以赎其过

  战局瞬息万变,几个小时后似乎又有了转机。新四军失散部队源源不断地向石井坑汇集,真如众流汇注一般,整编后竟有5000多人。就连前天企图带着十几名干部“穿插”出去的项英,也因为没跑出敌人的包围圈,在石井坑与部队会合了。
 

   叶挺为着要把这些同志带出重围,又重新燃起了斗志。致电中共中央时,他说:石井坑可守一个星期,请中央不惜以全面破裂威胁,要国民党撤围让路,否则将全军覆没。

  部队在石井坑真能坚持一个星期吗?这时,子弹快要打完了,手榴弹快要扔完了,粮食快要吃完了。眼看将士们饿着肚子打仗,叶挺带头,先宰杀了自己的战马。

  为了鼓舞士气,他还起草了一个告全体指战员书,要“大家拼,大家死,抱着必死的决心,采取决死阵地战,创造第二个黄花岗,创造共产党人的辉煌”。

  接替项英负责政治工作的饶漱石并不赞成叶挺这种硬拼的做法,故婉言地对叶挺说:“我们现在部署的一切是死里求生,不是死里求死。”但叶挺主意已定,不论谁劝,仍然做出了“坚守石井坑”的部署。

  饶漱石所谓的死里求生,实际上是指分散突围。在叶挺的军事生涯中,这是从来没有采用过的战术。北伐时,他长驱直入,穷追猛打;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他冲锋在前,拼到最后;在皖南的几次反扫荡中,他阻击、出击。对于他这样个性的铁血军人来说,拼到最后才是军人的天职。

  在绝境中,叶挺下令:“叶挺如果临阵走,枪在你们手。”在给中央的电文中,屡屡提及的“坚决打到最后一人一枪”“死守硬拼到最后一人”,也充分地表现了他的决绝。

  石井坑守备战是叶挺的最后一战,双方在此激战了三天三夜,仅东流山阵地就失守过三次,又两次反攻夺回,但终究没能挽狂澜于即倒。这场战斗到底应不应该打?尽早分散突围是否更加有利?对此,叶挺似乎也有反思,他在致毛泽东等人的电报中说: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