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人物 >

“世上只有一个程砚秋”

2011-05-09 16:56
来源:《书屋》杂志 作者:许石林
程砚秋内心十分清楚自己的价值,他知道自己是如何成就自己的。所以,当梨园界名家纷纷子承父业的时候,他却偏偏不让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学戏。其名曰:学戏太苦。实际上他那高

 


 


  本文原载于《书屋》杂志2011年第3期

  民国二十年(1931)9月21日的《华北日报》上刊登了一条消息:“今晚不登台演戏,平市名伶程艳秋,原定今晚在中和演《文姬归汉》,唯因国难当前,既挽救之不及,何忍再粉墨登场,显露色相!遂于昨日通知该园,今晚决不出演云。”

  这是“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三天。

  那时候的程艳秋,已经不是小时候饥饿难忍,放下他的旗人身份,去受苦学戏,以求养家糊口的穷小子了。他此时非但摆脱了贫困,而且成为演艺行业中居前几位的高收入者,即那个时代的既得利益者。任何时代的既得利益者,都有一个可以理解的共同性格,就是怕惹事儿、不敢出锋头。更何况面对时局大变动,绝大多数人选择潜身缩首,不发言惹祸。而一个唱戏的伶人,竟然公开在报上刊登罢演的新闻,于心忧国难者,当然是一种鼓励,而对于迎风闻骚、嘴巴永远朝着奶嘴方向踅摸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想都不敢想的傻呆、迂阔。

  况且他的罢演消息之文辞,其情之激愤,难掩对主持国政的当朝文武官员老爷们的失望和讥刺——一个在那些大人老爷看来,身份低微卑贱的艺人竟然用这条消息,向大人老爷们泼洒了满脸的鄙视!

  一个伶人对国难的忧愤,当然挽救不了时局的颓倾,甚至也唤不醒几个踟蹰观望、瞻顾麻木的国人,只能留在历史文献上,成为一个资料和文本,记录那个时代。一个身份有别于士大夫,却做出了贤士大夫才能做出的选择。

  程艳秋深知国破家亡,自己作为一个唱戏的伶人,将会面临更大的屈辱和磨难。次年即1932年,程艳秋正式改名为“程砚秋”,并将字“玉霜”更名为“御霜”,以示玉洁冰清,御风霜当有自立之志(《北平晨报》1932年1月1日)。

  日本人占据北平以后,程砚秋多次拒绝登台演出,不为日本人用歌舞粉饰其占领下的北平。终于有一次在火车站,与日本宪兵发生冲突,打了一架,各地报纸以《程砚秋大闹车站》为题报道此事。从此,程砚秋决定解散他多年苦心经营的剧团,彻底告别舞台,离开北平,到西郊当起了菜农。

  在京郊青龙桥附近的偏僻小村,程砚秋每天坚持运动、打拳,但不吊嗓子,每天上午就在房间里埋头读书或写字作画,下午就牵着黑骡子,肩负锄头,去田间干活。有城里的亲友去探望他,问他何时才能重返舞台,程砚秋感叹:“这年头,唱戏这口饭还能吃吗?咱唱戏的也是人,干嘛总被人欺负、受委屈?”

  直到抗战胜利,他才回到北平,重上氍毹,多年后他演出其代表作《锁麟囊》,薛湘灵饱受离乱之苦,终与亲人团聚,那一句“换珠衫依旧是富贵容样”,尽量含敛着的唱腔中显现的百味俱足的喜悦之情,非一般人能体会。

  二

  程砚秋之艺术精深高妙,今人韩玉涛先生尤赏程砚秋唱腔之“荒寒之美”,认为其唱腔中有一股士君子之“狷介之气”,因而将程砚秋先生喻为“菊坛杜甫”。研究者认为,后来学程者虽多,仅得一二神韵即可屹立于舞台。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